【置頂文章】與時間賽跑:促進轉型正義工作、通往社會共識之路 |永社2023工作坊

【置頂文章】與時間賽跑:促進轉型正義工作、通往社會共識之路 |永社2023工作坊
永社於促轉會解散滿已一年、但轉型正義法制仍不完備的今時,舉辦一系列工作坊,並邀請於相關議題耕耘已久的單位、團體共同合辦,望能督促相關部會盡速完善修法。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柯氏「金門和平實驗區」違憲無效

黃帝穎(作者為台灣國家聯盟決策委員、律師、永社副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3.09.07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日前提出「金門和平實驗區」,柯強調金門因為距離夠近,也不影響大家的本體,政治、社會制度需要做一點實驗,「金門是和平試驗的好地方」。但我國任何行政區與獨裁中國進行政治、社會制度實驗,即牴觸憲法「防衛性民主」而違憲無效,此亦凸顯柯文哲嚴重欠缺民主法治素養。

如何讓民主金門與獨裁中國實驗政治、社會制度,比照中國政治制度取消金門人投票權?在金門試用網路長城管制言論自由?或是比照中國對金門進行城管、警察任意拘留金門人、全面人臉辨識等社會控制?任何方式與獨裁中國進行政治、社會制度的實驗,都將使得金門現有的自由民主倒退,踩到「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憲法底線,當然違憲。

大法官釋字第四九九號解釋確立了「防衛性民主」的憲法價值,釋字中闡明:「憲法中具有本質之重要性而為規範秩序存立之基礎者,如聽任修改條文予以變更,則憲法整體規範秩序將形同破毀,該修改之條文即失其應有之正當性。憲法條文中,諸如:第一條所樹立之民主共和國原則、第二條國民主權原則、第二章保障人民權利、以及有關權力分立與制衡之原則,具有本質之重要性,亦為憲法整體基本原則之所在。基於前述規定所形成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乃現行憲法賴以存立之基礎,凡憲法設置之機關均有遵守之義務。」。

簡單來說,任何公權力行為,甚至是行使最高的修憲權,都不能違背「民主共和國原則」、「國民主權原則」、「保障人民權利」、及「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等自由民主的憲法底限,否則就是違憲無效。

我國「防衛性民主」是繼受德國及歐洲原理,德歐記取納粹希特勒以民主選舉奪權,卻隨後摧毀了民主,更大規模屠殺及發動二戰的慘痛歷史教訓,因此在現代憲法設計了「防衛性民主」的底線,不容「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自我放棄或受到破壞。

因此,柯文哲提出「金門和平實驗區」政見,與獨裁中國進行政治、社會制度的實驗,必然使金門現行「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受到破壞,即牴觸憲法「防衛性民主」,當然違憲!

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癌症新藥多元基金,莫蹈數位中介法覆轍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專欄 2023.08.31

今年7月上旬,衛生福利部指出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41年,2022年累計5.2萬人死亡,癌症死亡時鐘較前年快3秒。換算下來,每10分7秒就有1人、每日就有144人因癌症死亡。這個觸目驚心的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協助癌友與家庭抵禦癌症、提升國民健康福祉水準,已成當代臺灣政府責無旁貸的公共責任。

今年8月下旬因衛福部健保署盤查癌症患者不需住院卻使用健保給付住院,影響商業保險給付,致令癌友呼籲政府「給病患一條生路吧!」後,掀起一波嶄新的公眾批判與關注。所幸健保署明快決斷,署長石崇良承諾暫不盤查,雖使風波暫時落幕。但接著立法院中國國民黨黨團依舊召開於8月29日記者會,由此事件為契機,進而呼籲從制度改革起,主張透過修法,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幫助弱勢、罕見疾病和癌症重症病友在健保無法給付之下,給予適當醫療補助,減輕醫療負擔,讓台灣不再出現「因病而窮,因窮而亡」情形。持平而論,相關內容本為諸多癌症團體近年屢次對政府的公開呼籲,立法院中國國民黨黨團日前記者會大抵只是大方繼受了這些主張,而給予相當善意且溫暖的相挺罷了。

2022年11月,立法院法制局曾發佈「癌症新藥相關法制問題之初探」的研析報告,其中結論部分明快建議「主管機關宜『妥速』評估設立癌症新藥基金之可行性,並研議增訂設立基金之法源基礎」等語。只是令人莫解的是,儘管有來自於民間癌友團體的殷切期盼,也有來自於立法院法制局的專業建議,長久以來衛福部態度始終曖昧不清,往往以再研議、再研究等這類「拖」字訣回應世人,似乎只想處理新聞而不想處理問題。今年4月上旬,行政院長陳建仁於立法院備詢時大方向上雖曾口頭支持永續發展的基金,卻也同時拋下「目前得先規劃基金怎麼成立?錢怎麼來?怎麼用?必須要有完整計畫」云云,這些穩妥的官門語彙。癌症治療跟轉型正義一樣,時間就是最大的敵人。癌友與家屬急迫焦躁的心情,社會公眾當可感同身受。

長久推託延宕,似乎終現曙光。巧合地就在前述立法院中國國民黨黨團記者會的隔日,健保署長石崇良終於明白拋出將於明年1月獨立於健保總額之外,以公務預算編列100億元新藥基金的訊息。只是也要注意的是,依目前揭露資訊,這個癌症新藥基金之設立似乎與建立「行政法人醫療科技評估專責單位」綑綁搭售。以「數位中介法」立法挫敗的慘痛教訓作為前車之鑒,此舉是否妥適?不無斟酌之處。

詳言之,在數位高度發展時代,針對數位通訊業乃至於跨國性數位社群平台所引發的各種問題進行法律相關管制,本為當然之理。德國、法國、歐盟都有立法例可以參考。偏偏草案裡橫空出世地編列25億元另成立「數位中介服務專責機構」,這點遂成為各方攻擊該草案的致命破口,相信府院層峰仍記憶猶新。其實,目前已有官方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倘若還是人力不足,法律上亦可以用公權力委託或行政助手方式解決。癌症新藥基金可望成立在即,在此關鍵時刻,卻又畫蛇添足地倡議成立規模百人之譜的行政法人。這種膽大的政治冒險將惹來什麼不利後果?這題應該不是很難的政治判斷才是。

文末,本文再次呼籲:為了讓問題單純化,為了真正讓國家資源真正落實到跟生命拔河的癌友與家庭們,現階段編列預算,並於明年1月依據承諾順遂成立癌症新藥基金,乃當前重中之重的衛福施政要項。倘若橫生枝節,此一樁美事將會受到組織法制爭辯的拖延而壞事,追求時效與政績之政策目的也將落空。盼黨政層峰明察為禱。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支持草根型NGO 監督地方議會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台灣國家聯盟決策委員、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3.08.24

每四年一度的地方民意代表選舉,於去年十一月底劃下句點。迄今雖未逾一年,然而瀏覽公眾媒體,其關心焦點似乎高度集中於明年總統大選。至於去年底這些剛依法選出的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究竟有無好好善盡地方制度法第三十五條以下議決、審議等職權?當前媒體似乎少有聞問,遑論將其表現良莠進行客觀地揭露乃至評價。

日前,地方性公民團體「台南議會觀察聯盟」公布台南市議會第四屆第一次定期會議員評鑑結果,此次評鑑辦法以量化為主、質性為輔,對重大議案揭發及有特殊事蹟者,給予額外加分機制,也針對問政失真者有扣分機制。結果評選出十五名優質議員,及四名待觀察議員。從台灣地方自治發展觀點而論,地方草根型NGO針對地方議會營運進行監督,本為相當值得誇耀與重視的地方民主里程碑。只是拜台灣媒體長期集中首都所賜,此新聞事件大抵僅止於少數平面或電子媒體文字披露而已,引起的公眾討論相當不足,令人惋惜。

二次民主改革,亦即強調地方自治,是李登輝前總統晚年最重要的政治改革倡議,也精準呼應了「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All politics is local)名言。更淺白地說,倘若欠缺健全且永續營運的地方民主政治,則良善的中央民主政治,將永難實現。

明明是活在首都圈、理應監督市政的若干台北市現任議員,卻為角逐次屆立委而肆無忌憚地針對高雄前鎮漁港、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園、屏東棒球場等建設接連發表貶抑性評論。這種弔詭的地方民代監督對象「錯位」,非議會政治正常生理現象。

筆者衷心期盼,倘若類似「台南議會觀察聯盟」的草根型NGO能受到更多的重視,並進一步在台灣各地方自治體裡遍地開花,深耕茁壯;針對地方民代的種種表現事蹟,提供地方住民客觀的事實揭露與適當的評價。則每四年的地方民代選舉將逐漸擺脫嘉年華式的喧嘩熱鬧,而進入更趨於理智的公共議題審議討論與抉擇。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一次「強化信賴」的完美出訪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專欄 2023.08.19

副總統賴清德以特使身分出訪巴拉圭,並先後過境美國紐約與舊金山,本月十八日(五)完滿結束行程返台。自巴拉圭回程時抵達舊金山,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駐美代表蕭美琴都親自登機迎接,完全打臉在野黨散播美方接待規格不如以往的謠言。

國民黨立委陳以信對於此行以「過度低調」予以評價。其發言本意雖在貶抑批評,卻又恰好且精準地反映了台美關係裡務實外交最細膩的一個領域:信賴關係。

如所周知,國際外交是充滿智慧機鋒的統治行為領域,倘若處理得宜,則兩國關係長久維繫;一旦魯莽行事破壞信任,則後果不堪設想。 回顧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訪日失言事件,就是一個不忍卒睹的經典外交災難。當時柯文哲受訪時宣稱六月初遇到自民黨幹事長,對方告訴他,「台灣沒有辦法參加CPTPP,不可能,台灣要死那個心」等語,引發軒然大波。後來駐日代表謝長廷旋即駁斥,指出當時代表處洽排對象裡,並無自民黨幹事長茂木敏充在內。其後民眾黨聲明稱柯見到的是「自民黨參議院幹事長」世耕弘成等語。

在這裡退萬步言,姑且勿論柯文哲因不熟稔外交而把「自民黨幹事長」與「自民黨參議院幹事長」混淆而不自知,但是在將外交場合私下談話直接公諸媒體,是難以理解的低級錯誤。

這也莫怪謝長廷在事後的五點聲明提到「…如係朋友間的私下或酒後談話,不管是大臣或黨的高層,都不宜公開引用來選舉造勢,這會破壞彼此的信賴關係..」。坦白說,這句話相當善意,也充分蘊藏了老外交官的智慧。只是民眾黨發展到現在,或許柯文哲再也聽不進去這類的刺耳忠言了吧。

總之,柯文哲在國際場合上「喧嘩上等,夜露死苦」式的爆走舉動,大抵是網紅經濟下拼流量、賺點擊思維下的產物罷了,跟國家治理下的外交行為,謬以千里矣。

文末,再次回到對於副總統賴清德此次出訪的評價,國民黨立委陳以信批評的「過度低調」,尤其站在美方立場,恐怕就是對此行的最高的嘉許。

一場重視長期累積信任關係的低調出訪,一方面既可持續拓展臺灣的國際能見度,另一方面卻也不給境外敵對勢力過多挑釁的藉口。台美間的信賴關係就在賴清德此行「no surprise」原則而繼續強化信賴、深化兩國情誼。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共同聲明】2023年8月6日 NATPA 年會共同聲明——Taiwan Matters:捍衛民主,永續台灣

【202386 NATPA 年會  共同聲明】

Taiwan Matters:捍衛民主,永續台灣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自1980年創立以來的核心目標,就是讓民主自由在台灣深根茁壯。回首當時台灣還處於中國國民黨戒嚴專制,人權意識普遍低落,民主假象如國王的新衣一戳即破,國際形象惡劣。四十餘年來本會會員透過自己的專業與付出,支援台灣民主化、自由化。現在台灣雖已民主化,但民主本身是脆弱的,而且台灣內部仍然有不少會危害台灣民主自由、永續發展的雜音與勢力。

首先,台灣的民主成就有目共睹,是普世價值的展現。而民主國家之間享有共同良善價值,所以可以誠信合作,共創進步未來。但台灣仍面臨來自中國共產政權的威脅,更因過去兩岸錯綜複雜的歷史,內部仍有部分人士迷戀大中國情結,而忽略甚至美化中國獨裁的本質,罔視中國現已公認為世界和平的破壞者。為維繫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及經濟發展,台灣與其他民主國家緊密結合,已經成為生存的不二選擇。不該短視於崩潰中的中國經濟,讓他們有機會對台灣社會進行「養套殺」的陷阱,分化台灣永續發展的基礎。

再者,在美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無論就國家利益及文明價值而言,台灣應持續與經濟科技進步且自由民主的國家站在同一陣線。中共政權長年對台文攻武嚇,近來更進行大規模的對台軍演,發射飛彈掠過台灣領空,透過軍機、軍艦越過台海中線等接近戰爭的侵擾方式,脅迫台灣人放棄國格與尊嚴,並收買台灣內部的同路人進行認知戰、宣傳戰,利用民主制度來消滅民主。其目的就在於破壞台灣永續發展的根基。事實上,多年前他們就企圖透過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等經濟手段,將台灣鎖入中國,扼殺台灣的經濟自主。

台灣人民要繼續做個富足尊嚴的自由人,擁抱世界? 還是要成為下一個香港、圖博、東突厥,被迫與自由世界為敵? 此刻已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抉擇。

批判是進步的動力,但應以提高公共政策品質、促進國家發展為前提。台灣不僅持續面臨中國霸權的外來威脅,在第五縱隊接應之下,中國大量操作認知作戰、撕裂社會;透過選舉,讓親中(或自稱「和中」)的政客有機可乘,因而斷送台灣的民主。我們需要強而有力的民主意識,才不會落入獨裁政權的認知作戰圈套。民主健全的體制下, 所有公民的責任,就是堅守台灣的主權,民主與人權。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及與會團體共同呼籲:所有台灣人要拒絕接受從無共識的「九二共識」,珍惜民主自由及經濟成就。讓我們繼續並肩努力,同舟共濟,守護台灣的民主自由、促進永續發展。

【共同聲明團體】

v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v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v 台灣北社

v 台灣教授協會

v 史明教育基金會

v 四二四教育基金會

v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v 謝聰敏教育基金會

v 台灣教師聯盟

v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v 台灣安保協會

v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v 台灣公共策益

v 台灣民主創新與教育發展協會

v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

v 台灣永社

v 台灣制憲基金會

v 台灣國家聯盟

v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v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v 亞太自由婦女基金會


更多資訊詳見台灣教授協會: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美國在二七五八號決議 打臉中國對台法理統戰

黃帝穎(作者為北社副社長、律師、永社副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3.08.01

美國聯邦眾議院日前表決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明文指出「《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唯一合法代表,該決議沒有處理台灣及其人民在聯合國或相關組織代表權議題,也沒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的關係採取立場、或包括任何關於台灣主權的聲明。」這是美國具歷史意義的重大政治宣示,更代表美國以正式法律文件「打臉」中國對台法理統戰。

中國不論是外交部或國台辦,向來以《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做為對台統戰法理基礎,中國官員對外一律宣稱《聯大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從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徹底解決了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中國為了對台統戰的詮釋,簡直把世界文明國家當「文盲」!

《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全文,只驅逐了蔣介石的中國代表權,決議文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提及台灣,當然無法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台灣主權的依據,如今中國硬凹二七五八號決議的伎倆,被美國眾議院以法律文件當全世界的面重重地「打臉」。

世界尤其關注的是,過去美國以《台灣關係法》做為對台關係的法律基礎,尚未曾以法案駁斥中國對台的「一中」主張,但此次美國直接將法理講明,《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未涉及台灣主權,正式扭轉中國長年拿二七五八號決議硬上台灣主權的假象。

回到台灣,每位總統候選人都無法迴避「聯合國二七五八號」問題,當對此有關國家地位及國際關係議題嚴肅表態,尤其兩位立場相對親中候選人,不論是主張的「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或是高喊「九二共識」及唱和中國「反台獨」的侯友宜,將面對美國眾議院《台灣國際團結法案》,向世界正式宣告《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不涉台灣主權的歷史課題。

正因為中國向來以二七五八號決議對台法理統戰,如今以美國為首的文明世界與中國劃清界線,也因此總統候選人有義務做出回應,是要模糊曖昧、掩飾親中?或是正確解讀二七五八號決議不涉台灣、接軌民主世界?不只台灣人在看,全世界也睜大眼在看!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PART III【座談會】還原歷史真相:加速政治檔案解密、談開放應用 |永社2023工作坊



【活動說明】

近年,曾於威權統治時期受情治單位監控或迫害的事件相關人、或研究者,開始研究政治檔案,希望能逐步還原歷史真相。然而,國安局持續以相關政治檔案涉及國家安全、國家機密、保護監控人員身分為由,遮蔽多處政治檔案的關鍵資訊,以致申請者無法識別、更無法追究。

以林宅血案為例,前促轉會曾數次向國安局請求調閱林宅血案相關檔案,先遭國安局以各種理由拒絕移交,在經過多次交涉後提供的檔案仍有多處遮蔽,幾乎失去使用價值。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11訴字第260判決為例,亦可見法院見解認為,若對威權統治時期的情報來源予以揭露,不但會對國家情報機關造成損害,也會影響將來情報工作的推展、當然會影響國家安全。

如何界定檔案「涉及國家安全」為合理? 國家在威權時代對情報人員及情報協助人員的信賴保護,如今適用民主化的台灣社會嗎?在轉型正義工作中,真相知情權為何重要?一般人如何透過政治檔案的解讀,一窺威權統治時期的監控系統?

政治檔案逐步開放,也使得許多曾被監控者及其親友的個人經歷一併曝光,可能面對眾議。真相權和隱私權該如何兼顧呢?又或者,在還原真相並盡力保存受壓迫歷史的同時,如何可以更細緻的談政治檔案的分類及應用—包含調查、賠償、究責、及隱私保護?本次座談會中,將共同探討。

--

【活動流程】2023年9月24日(日)14:00 – 16:00

13:30-14:00|#活動報到

14:00-14:10|#活動開場

〔主持〕
莊國榮/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永社監事

14:10-15:10|#講者發表

〔發表〕
曾培琪/義謙法律事務所律師
王昭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

15:10-16:00|#講者與談#QA討論
〔與談〕
蘇慶軒/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楊曉雯/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組長
​​

*名額有限,參加請務必報名 → https://forms.gle/JgwJ8mM8iJEaCLgd9
*活動頁面:https://fb.me/e/XGiepyQ7
*濟南教會大禮拜堂為古蹟,禮拜堂內部禁止飲食​,僅可飲用瓶裝水

--

【主辦單位】
台灣永社台灣人權促進會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
​【補助單位】

--

|永社2023年專案:轉型正義四法倡議|https://neti.cc/QrxBz7O
|永社定期定額捐款連結|https://neti.cc/5GvOaRV

PART II【研討會】 識別、哀悼、和解:增訂加害者法制於轉型正義實踐之必要性 |永社2023工作坊




【活動說明】

對威權統治時期暴行的揭露,是轉型正義的一項嚴峻工作。轉型正義工程要面對「時間」不斷將人、事、物證埋沒的問題,以及連結歷史與社會的挑戰。

2022年促轉會解散前,於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裡訂定第四章:加害者之識別、揭露及處置,用以規範加害人之定義、識別、追究、處置。隨後促轉會解編,行政院提出部分促轉條例修正案,在同年五月中於立法院部分三讀通過,其中並將加害者處置工作移交法務部。根據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決議,加害者識別、揭露及處置將由法務部主責訂定專法,惟法務部至今尚未有明確之法案進度。然而,於轉型正義工作,這是一個隱然中斷實則迫切的任務:「指認加害者」。

台灣歷經近半世紀禁言、洗腦的白色恐怖時期,如今轉型正義工作較廣泛為民眾所知。相較以往,被害者雖更有機會公開述說過往經驗,但台灣至今未能立法去識別及追究威權統治時期的加害者,使被害者至今仍無法真正平反,社會離真相的距離仍然遙遠。

隨著加害者、被害者逐漸高齡化與過世,許多究責工作還來不及開始,已不知如何繼續。「和解」一詞對許多被害者來說,已成為不可能觸及之事。

本場研討會探討大框架的轉型正義法制進程,並進一步討論「加害者識別及處置」於台灣的制度設計與實踐中如何可行。

--

【活動流程】2023年9月16日(六)13:30 – 17:00

13:30-13:40|#活動開場

〔主持〕
羅承宗/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永社理事長

13:40-14:40|主題一: #轉型正義法制再進化

〔發表〕
陳雨凡/法律扶助基金會專職律師
石樸/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副處長

〔與談〕
葉虹靈/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委員、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14:40-15:10|中場休息|

15:10-16:20|主題二: #加害者識別及處置法制化


〔發表〕
徐偉群/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永社監事

〔與談〕
鄭光倫/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永社理事
洪家原/法務部法制司司長

16:20-16:50#QA討論

與會講者回應提問

*參加請務必報名 → https://forms.gle/JgwJ8mM8iJEaCLgd9
*活動頁面:https://fb.me/e/xAwMAp9w
*中場休息時段將於會議室外提供飲品及茶點,請自備環保杯
*會議室內禁止飲食

*本場次將有直播,問答優先由 #現場參與者 提問

--

【主辦單位】
台灣永社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

【協辦單位】
​【補助單位】

--
|永社2023年專案:轉型正義四法倡議|https://neti.cc/QrxBz7O
|永社定期定額捐款連結|https://neti.cc/5GvOaRV

PART I 【導覽+座談】留?不留?遊蕩在地方的威權幽靈:談不義遺址保存|永社2023工作坊

 



【活動說明】

台灣社會距離白色恐怖時期,已過了數十年。「不義遺址」意指曾經作為威權體制服務的場所,用以虐待、監禁、運送、處決、掩埋該時期政治受難者,從物件到建築、場域、地方,它們不僅是具體的物理空間,也代表特定時空的事件背景。

隨城市發展,不義遺址因各種開發案而逐漸失去原貌,仍有遺構文物者已屬少數,多數僅留文字記載。然而,保存不義遺址與去除威權象徵的工作密不可分,不義遺址若難以辨識,也表示該歷史事件的記憶再無物質憑依;將使艱難的「去除威權象徵」討論更加無以為繼。

此外,在所剩為數不多的不義遺址保存運動過程中,民眾很難能實際參與保存的規劃,經常遇到政府資訊不公開、無法取得足夠檔案的問題;另一方面,不義遺址的調查研究工作缺乏足夠的可近用資源,也使得在地的民間團隊難以形成、延續。

據悉,文化部已擬具「不義遺址保存條例」專法草案;作為主管機關的文化部,對於不義遺址的保存工作,要如何確保每一處基地能有充分的調查研究、並能據以保存?針對不義遺址的硬體規劃及保存方案,如何能體現該地的場所精神、並具有教育意義?「安康接待室」及「華山貨運站月台」在漫長保存運動中的經歷與困境,或可做為探究的線索。

--
【活動流程】2023年9月2日(六)

09:00 – 11:00[導覽]法務部調查局安康接待室

講師:吳柏瑋/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由於受場地修繕作業影響,安康接待室導覽活動形式,後續將以信件方式通知)

11:00 – 12:00[導覽]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團體導覽
13:00 – 13:30[座談會報到]

13:30 – 16:00[座談]

〔主持〕
江雅綺/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永社常務理事

〔發表〕
蕭文杰/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文化恐怖份子
吳柏瑋/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與談〕
黃舒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前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
黃龍興/國家人權博物館組長
許楹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科長

〔Q&A討論〕
--

*名額有限,參加請務必報名 → https://forms.gle/JgwJ8mM8iJEaCLgd9
上午場導覽人數已滿,歡迎參加下午場座談會、及其它場次活動~
*活動頁面:https://fb.me/e/1e3s6y7pk

--

【主辦單位】
台灣永社暗坑文化工作室
​【補助單位】

--
|永社2023年專案:轉型正義四法倡議|https://neti.cc/QrxBz7O
|永社定期定額捐款連結|https://neti.cc/5GvOaRV

【與時間賽跑:促進轉型正義工作、通往社會共識之路 |永社2023工作坊】



[工作坊說明]
2022年5月,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下稱促轉會) 解散,原有業務移轉給行政院轄六個部會依據有關專業接手執行。然而台灣針對威權統治時期不法行為的轉型正義工作,有諸多重要課題如:去除威權象徵、辨識不義遺址及保存、對加害者究責、扶持民間考掘相關歷史、蒐集政治檔案與開放應用…等,至今多仍未能有妥善處理。由於台灣轉型正義法制設計如今仍不完整,台灣社會、受害者、其遺族如今面對威權遺緒,仍要面對轉型正義相當初期的問題:公開政治檔案、還原真相、識別事件加害者。
與此同時,威權統治時期的人、事、場景多已消逝,或轉換面貌,台灣的轉型正義工作正在面臨嚴峻的時效問題: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及遺族都已高齡,能等待平反的時日已然不多。
永社於促轉會解散滿已一年、但轉型正義法制仍不完備的今時,舉辦一系列工作坊,並邀請於相關議題耕耘已久的單位、團體共同合辦,望能督促相關部會盡速完善修法。
※各場次活動訊息、講者及題綱介紹、活動前建議閱讀等資訊,將陸續更新
※名額有限,已開放報名: https://forms.gle/JgwJ8mM8iJEaCLgd9
--
【場次一|導覽+座談】留?不留?遊蕩在地方的威權幽靈:談不義遺址保存
*主辦單位:永社、暗坑文化工作室
*活動詳情:https://fb.me/e/1e3s6y7pk
【場次二|研討會】識別、哀悼、和解:增訂加害者法制於轉型正義實踐之必要性
*主辦單位:永社、#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
*活動詳情:https://fb.me/e/xAwMAp9w
【場次三|座談會】還原歷史真相:加速政治檔案解密、談開放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