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與時間賽跑:促進轉型正義工作、通往社會共識之路 |永社2023工作坊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柯氏「金門和平實驗區」違憲無效
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癌症新藥多元基金,莫蹈數位中介法覆轍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支持草根型NGO 監督地方議會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一次「強化信賴」的完美出訪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共同聲明】2023年8月6日 NATPA 年會共同聲明——Taiwan Matters:捍衛民主,永續台灣
【2023年8月6日 NATPA 年會 共同聲明】
Taiwan Matters:捍衛民主,永續台灣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自1980年創立以來的核心目標,就是讓民主自由在台灣深根茁壯。回首當時台灣還處於中國國民黨戒嚴專制,人權意識普遍低落,民主假象如國王的新衣一戳即破,國際形象惡劣。四十餘年來本會會員透過自己的專業與付出,支援台灣民主化、自由化。現在台灣雖已民主化,但民主本身是脆弱的,而且台灣內部仍然有不少會危害台灣民主自由、永續發展的雜音與勢力。
首先,台灣的民主成就有目共睹,是普世價值的展現。而民主國家之間享有共同良善價值,所以可以誠信合作,共創進步未來。但台灣仍面臨來自中國共產政權的威脅,更因過去兩岸錯綜複雜的歷史,內部仍有部分人士迷戀大中國情結,而忽略甚至美化中國獨裁的本質,罔視中國現已公認為世界和平的破壞者。為維繫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及經濟發展,台灣與其他民主國家緊密結合,已經成為生存的不二選擇。不該短視於崩潰中的中國經濟,讓他們有機會對台灣社會進行「養套殺」的陷阱,分化台灣永續發展的基礎。
再者,在美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無論就國家利益及文明價值而言,台灣應持續與經濟科技進步且自由民主的國家站在同一陣線。中共政權長年對台文攻武嚇,近來更進行大規模的對台軍演,發射飛彈掠過台灣領空,透過軍機、軍艦越過台海中線等接近戰爭的侵擾方式,脅迫台灣人放棄國格與尊嚴,並收買台灣內部的同路人進行認知戰、宣傳戰,利用民主制度來消滅民主。其目的就在於破壞台灣永續發展的根基。事實上,多年前他們就企圖透過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等經濟手段,將台灣鎖入中國,扼殺台灣的經濟自主。
台灣人民要繼續做個富足尊嚴的自由人,擁抱世界? 還是要成為下一個香港、圖博、東突厥,被迫與自由世界為敵? 此刻已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抉擇。
批判是進步的動力,但應以提高公共政策品質、促進國家發展為前提。台灣不僅持續面臨中國霸權的外來威脅,在第五縱隊接應之下,中國大量操作認知作戰、撕裂社會;透過選舉,讓親中(或自稱「和中」)的政客有機可乘,因而斷送台灣的民主。我們需要強而有力的民主意識,才不會落入獨裁政權的認知作戰圈套。民主健全的體制下, 所有公民的責任,就是堅守台灣的主權,民主與人權。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及與會團體共同呼籲:所有台灣人要拒絕接受從無共識的「九二共識」,珍惜民主自由及經濟成就。讓我們繼續並肩努力,同舟共濟,守護台灣的民主自由、促進永續發展。
【共同聲明團體】
v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v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v 台灣北社
v 台灣教授協會
v 史明教育基金會
v 四二四教育基金會
v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v 謝聰敏教育基金會
v 台灣教師聯盟
v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v 台灣安保協會
v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v 台灣公共策益
v 台灣民主創新與教育發展協會
v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
v 台灣永社
v 台灣制憲基金會
v 台灣國家聯盟
v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v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v 亞太自由婦女基金會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美國在二七五八號決議 打臉中國對台法理統戰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PART III【座談會】還原歷史真相:加速政治檔案解密、談開放應用 |永社2023工作坊
【活動說明】
近年,曾於威權統治時期受情治單位監控或迫害的事件相關人、或研究者,開始研究政治檔案,希望能逐步還原歷史真相。然而,國安局持續以相關政治檔案涉及國家安全、國家機密、保護監控人員身分為由,遮蔽多處政治檔案的關鍵資訊,以致申請者無法識別、更無法追究。
以林宅血案為例,前促轉會曾數次向國安局請求調閱林宅血案相關檔案,先遭國安局以各種理由拒絕移交,在經過多次交涉後提供的檔案仍有多處遮蔽,幾乎失去使用價值。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11訴字第260判決為例,亦可見法院見解認為,若對威權統治時期的情報來源予以揭露,不但會對國家情報機關造成損害,也會影響將來情報工作的推展、當然會影響國家安全。
如何界定檔案「涉及國家安全」為合理? 國家在威權時代對情報人員及情報協助人員的信賴保護,如今適用民主化的台灣社會嗎?在轉型正義工作中,真相知情權為何重要?一般人如何透過政治檔案的解讀,一窺威權統治時期的監控系統?
政治檔案逐步開放,也使得許多曾被監控者及其親友的個人經歷一併曝光,可能面對眾議。真相權和隱私權該如何兼顧呢?又或者,在還原真相並盡力保存受壓迫歷史的同時,如何可以更細緻的談政治檔案的分類及應用—包含調查、賠償、究責、及隱私保護?本次座談會中,將共同探討。
--
【活動流程】2023年9月24日(日)14:00 – 16:00
13:30-14:00|#活動報到|
14:00-14:10|#活動開場|
〔主持〕
莊國榮/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永社監事
楊曉雯/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組長
*名額有限,參加請務必報名 → https://forms.gle/JgwJ8mM8iJEaCLgd9
*活動頁面:https://fb.me/e/XGiepyQ7
PART II【研討會】 識別、哀悼、和解:增訂加害者法制於轉型正義實踐之必要性 |永社2023工作坊
【活動說明】
對威權統治時期暴行的揭露,是轉型正義的一項嚴峻工作。轉型正義工程要面對「時間」不斷將人、事、物證埋沒的問題,以及連結歷史與社會的挑戰。
2022年促轉會解散前,於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裡訂定第四章:加害者之識別、揭露及處置,用以規範加害人之定義、識別、追究、處置。隨後促轉會解編,行政院提出部分促轉條例修正案,在同年五月中於立法院部分三讀通過,其中並將加害者處置工作移交法務部。根據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決議,加害者識別、揭露及處置將由法務部主責訂定專法,惟法務部至今尚未有明確之法案進度。然而,於轉型正義工作,這是一個隱然中斷實則迫切的任務:「指認加害者」。
台灣歷經近半世紀禁言、洗腦的白色恐怖時期,如今轉型正義工作較廣泛為民眾所知。相較以往,被害者雖更有機會公開述說過往經驗,但台灣至今未能立法去識別及追究威權統治時期的加害者,使被害者至今仍無法真正平反,社會離真相的距離仍然遙遠。
隨著加害者、被害者逐漸高齡化與過世,許多究責工作還來不及開始,已不知如何繼續。「和解」一詞對許多被害者來說,已成為不可能觸及之事。
本場研討會探討大框架的轉型正義法制進程,並進一步討論「加害者識別及處置」於台灣的制度設計與實踐中如何可行。
--
【活動流程】2023年9月16日(六)13:30 – 17:00
13:30-13:40|#活動開場|
〔主持〕
羅承宗/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永社理事長
13:40-14:40|主題一: #轉型正義法制再進化|
〔發表〕
陳雨凡/法律扶助基金會專職律師
石樸/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副處長
〔與談〕
葉虹靈/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委員、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15:10-16:20|主題二: #加害者識別及處置法制化|
〔發表〕
徐偉群/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永社監事
〔與談〕
鄭光倫/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永社理事
洪家原/法務部法制司司長
*參加請務必報名 → https://forms.gle/JgwJ8mM8iJEaCLgd9
*中場休息時段將於會議室外提供飲品及茶點,請自備環保杯
*會議室內禁止飲食
*本場次將有直播,問答優先由 #現場參與者 提問
--
【主辦單位】
台灣永社、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
【協辦單位】
PART I 【導覽+座談】留?不留?遊蕩在地方的威權幽靈:談不義遺址保存|永社2023工作坊
【活動說明】
台灣社會距離白色恐怖時期,已過了數十年。「不義遺址」意指曾經作為威權體制服務的場所,用以虐待、監禁、運送、處決、掩埋該時期政治受難者,從物件到建築、場域、地方,它們不僅是具體的物理空間,也代表特定時空的事件背景。
隨城市發展,不義遺址因各種開發案而逐漸失去原貌,仍有遺構文物者已屬少數,多數僅留文字記載。然而,保存不義遺址與去除威權象徵的工作密不可分,不義遺址若難以辨識,也表示該歷史事件的記憶再無物質憑依;將使艱難的「去除威權象徵」討論更加無以為繼。
此外,在所剩為數不多的不義遺址保存運動過程中,民眾很難能實際參與保存的規劃,經常遇到政府資訊不公開、無法取得足夠檔案的問題;另一方面,不義遺址的調查研究工作缺乏足夠的可近用資源,也使得在地的民間團隊難以形成、延續。
據悉,文化部已擬具「不義遺址保存條例」專法草案;作為主管機關的文化部,對於不義遺址的保存工作,要如何確保每一處基地能有充分的調查研究、並能據以保存?針對不義遺址的硬體規劃及保存方案,如何能體現該地的場所精神、並具有教育意義?「安康接待室」及「華山貨運站月台」在漫長保存運動中的經歷與困境,或可做為探究的線索。
--
09:00 – 11:00[導覽]法務部調查局安康接待室
講師:吳柏瑋/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由於受場地修繕作業影響,安康接待室導覽活動形式,後續將以信件方式通知)
11:00 – 12:00[導覽]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團體導覽
13:30 – 16:00[座談]
〔主持〕
江雅綺/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永社常務理事
〔發表〕
蕭文杰/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文化恐怖份子
吳柏瑋/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與談〕
黃舒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前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
*名額有限,參加請務必報名 → https://forms.gle/JgwJ8mM8iJEaCLgd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