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2025永社年度系列座談

顯示具有 -資訊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資訊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永社系列座談|面對中國灰色地帶行動:台灣的民主防衛|


 |面對中國灰色地帶行動:台灣的民主防衛|系列座談|
 
面對當前中國對台灣的灰色地帶行動,台灣現行法制顯不足以完全應對。本次永社舉辦系列座談,嘗試透過具體事件分析,討論我國目前國安法制在法律適用、執法機制、跨部門協作、資訊治理、人權爭議上的困境,並試著納入國際間民主國家立法經驗比較,探討台灣未來能否建立起常態治理的、跨域整合的、以自我治理為核心的防衛性民主法制體系。
 
這些討論的重要性不只在於我們希望取得「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的積極立法與平衡;同時希望絕不再現台灣過往威權統治的陰影。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捍衛網路商譽 企業責無旁貸

羅承宗(作者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台灣國家聯盟決策委員、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5.08.08

今年盛夏的日本,高溫難耐。各種降溫商品紛紛出爐。其中社群平台TikTok流傳一則知名電器公司Panasonic推出世界最小隨身冷氣風扇,廣告強調使用「軍事級晶片」、「三秒內可將體感溫度下降十六度」,不僅東京消防廳推薦,也有大學名教授監修,還標榜網路戶外用品熱銷第一位。當然,這一切只是欺瞞日本消費者的夏日騙局。粗劣風扇從中國出貨,甚至出貨地,還來自一棟於中國上海市虛構的大樓,致使被騙的消費者與被冒名的企業,同感憤慨。

類似上述惡質詐欺行為事例,其實每分每秒都在社群平台上反覆輪播,向消費者進行資訊精密轟炸。與台灣相同,長年飽受網路虛偽商業廣告肆虐的日本,於今年四月施行「情報流通平台對應法」。其中對於特定大規模的網路平台提供者,如Google、Line、Meta、TikTok與X等予以加強列管,相當程度參考歐盟數位服務法的立法意旨。我國去年七月施行的詐防條例,也有若干異曲同工之妙。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台灣開罰臉書 比起歐盟仍顯溫和

羅承宗(作者為高雄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5.05.24

攸關全民福祉的詐防條例在去年七月獲朝野支持而順利通過,然而「徒法不足自行」,有了詐防條例,真能有效抑制網路詐騙亂象蔓延,重現數位信任社會嗎?尤其歐盟從二○二三年四月後依據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所指定的如臉書、抖音等超大型數位平台」(very large online platform)我國應如何依法治理?從詐防條例立法近九個月以來,似乎仍無明朗答案。

針對Facebook平台未依詐防條例揭露委託刊播者、出資者的資訊,數發部近日終於以有兩則廣告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而依同條例第四十條規定,對Meta公司每案各裁處五十萬元罰鍰,並要求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將按次處罰。回首來時路,台灣平均每天被騙四億台幣,高達七成的財損都來自臉書,數發部此刻開罰,意義殊屬非凡。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如果台灣海纜全斷──從緬甸大地震談起

江雅綺(作者為台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永社理事)

上報/國防軍事 2025.03.31

3月28日發生規模達8.2的 超大地震,震央在緬甸,但第一時間我們所取得的地震消息,絕多是關於鄰近的泰國。原因是緬甸當地的災情訊息,無法透過網路快速傳遞到世人面前。

緬甸的軍政府於2021年取得政權,開始控制通訊系統。部分區域完全沒有網路可用、或是時時遭遇網路斷聯。與政府對立的反抗軍所在區域,網路極不穩定。2024年美國自由之家的網路報告中,緬甸的網路自由得到9分(總分100分),和中國並列最後一名。

專家指出,軍政府的網路控制策略有2個目標:首先,是讓反抗團體所在區域通訊困難、增加對抗難度 ; 其次,是讓反抗團體區域的消息「靜音」,得不到全球關注,如此軍政府的所作所為,也較不易受到全球其他國家的譴責。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與著作權──關於著作權保護與合理使用?

江雅綺(作者為台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永社常務理事)

思想坦克/法律。產經財金 2025.02.12

過年期間,被DeepSeek與人工智慧的話題洗版,不時也看到有關於發展人工智慧與法律規範的討論。剛好今年初在《資訊社會研究》人工智慧刊中發表了一篇相關文章,主要討論兩個問題:1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是否得受著作權保護? 2 人工智慧訓練過程涉及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資料內容,是否有主張合理使用的空間?

簡要整理這兩個問題的初步結論:

1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是否得受著作權保護?

從美國先前提出的《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登記指南》、我國實務與學者見解,可說頗為一致:「人類創作參與」仍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因素。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永社秘書處側記】藍白提案刪凍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資料截至2025.01.16)


本次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審議,台灣民眾黨、中國國民黨匯集而成的國會多數(下稱:藍白兩黨)提出數項破壞現有民主憲政秩序的提案,且所憑理由非但欠缺充分,更頻頻出現手段目的相悖,形成荒謬的提案。如此作為,令人懷疑藍白兩黨並非想監督政府施政,而是企圖既有中央政府機能癱瘓,破壞權力分立的憲政秩序核心,同時使中共趁虛而入。我們將陸續跟大家介紹永社與永社關注議題相關的預算案: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外送員的保障在通過「外送員專法」

江雅綺(作者為台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台灣法律科技協會理事長、永社常務理事)

上報/政經交鋒 2024.11.23

日前在一場台灣法律科技協會主辦的「驅動數位經濟的價值」研討會中,聽到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Marc Rysman於專題演講中,提到在事業結合(併購)審查時,有四點應考量的事項:

第一點是定價的能力(pricing power)

第二點是競爭(competition)

第三點是效率(efficiency)

第四點是創新(innovation)

回到台灣目前甚受關注的外送平台併購案來看,若把這四點放在數位平台經濟模式的脈絡中來談,其實都有一些需要深思之處。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販售喪屍煙彈 社群平台須納管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4.11.16

俗稱「喪屍煙彈」的新興毒品「依托咪酯」橫行,對社會治安造成嚴重破壞。行政院迅速將其改列二級毒品,並宣布宣布未來四年將編列百億元反毒,藉此彰顯政府決心。但環視社群網路,立委指出臉書社團公開販售情形猖獗,這個治安破口令人擔憂。

社群平台亂象迭生,牽涉領域經緯萬端。為了對抗社群平台詐騙訊息肆虐,詐欺防制條例於今年七月通過,對網路廣告平台等數位經濟相關產業制定相關防詐措施,課予業者防詐義務等規定,甚至配備還有類落地條款,以及令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為停止解析或限制接取處置,亦即俗稱「封網」權力,令人耳目一新。遺憾的是,本條例乃專就社群平台上的詐欺行為而設,至於不肖份子販售如「依托咪酯」違禁物品者,若要追究社群平台監管責任,並非詐欺防制條例的處理範圍,恐怕又得另立新法對應了。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外送平台監管 倒洗澡水別把嬰兒也倒掉了

江雅綺(作者為台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永社常務理事)

上報/政經交鋒 2024.10.31

如果問起台灣有哪些美食外送平台,人們首先會想到吳柏毅(ubereats)和富胖達(foodpanda)。這可以說是品牌建立的成功,但也導致人們一想起外送平台就想起「壟斷」、而想起「壟斷」似乎也立刻令人聯想到許多負面效應,但真是如此嗎?

外送這項服務,早於數位外送平台而存在。而在數位平台商業模式興起之後,一開始也有許多不同的業者參與市場。在數位平台商業模式之前,或有外送,但規模不大,也是各別店家自己開發外送能量或尋找合作的外送夥伴。而跨國數位平台進來台灣之後,有國內外好幾家企業看到相同商機,也紛紛投入市場,其後遇到世紀大疫情,外送生意大爆發。但歷經嚴酷競爭,少數通過考驗留存在市場,其他紛紛退出。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打詐專法過了 為何平台詐騙廣告不止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天將奔烈 2024.08.26

近月來,假冒「張國煒K董」之名的詐騙廣告一直在社群平台上橫行。近日以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遺囑案最高法院定讞為契機,新一波的冒名詐騙廣告,又開始在社群平台流竄。倘若把時間拉長,這一波詐騙廣告固然終將因陸續檢舉而趨於消彌。但無奈的是,國民也知道假名詐騙廣告猶如病毒般,未來仍會繼續搭配社會時事發展,不斷在社群平台上產生新型態的變種,並透過贊助推播方式密集呈現於大眾。

明明有「打詐專法」美稱的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甫於今年七月底公布施行,為何網路平台到今天仍無法有效歸管?值得探究。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儘速完成打詐配套

羅承宗(作者為台灣國家聯盟決策委員、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4.07.18

第十一屆立法院第一會期從本週起十七日起開始休會。會期尾聲之際,打詐專法、洗錢防制法部分條文修正等「打詐新四法」,在立法院沒有歷經太多爭辯對峙下,迅速三讀通過。

回顧立法脈絡,行政院院會今年五月甫通過相關草案,並送立法院審議。「打詐新四法」僅兩個月就在朝野高度共識下三讀,樹立我國打詐法制的新里程碑,固然可喜,但也意味著台灣民眾對猖獗的詐騙活動極度不滿。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總統賣海狗丸?打詐新四法亟待通過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4.07.12

本月四日,數位發展部與與Meta(臉書母公司)共同研商防詐措施,會中Meta表示將全力支持打詐行動,落實網路廣告平台防詐義務,同時也會與數發部建立溝通管道,優先移除高風險詐騙帳號、廣告等語。歷經數年周旋,賴政府於執政的第二個月,便能讓Meta一同坐下來面對社群平台詐騙對台灣社會造成的負面效應,並做出以上宣誓。殊屬不易,這個階段性政績,值得嘉許。

只是當這則宣誓性新聞稿露出後,再回頭端詳社群平台的日常,卻又遺憾地赫見社群平台上推陳出新的大量詐騙廣告。所謂台綜院創辦人劉泰英在臉書秉持「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情懷,送書結緣,要教大家投資(放餌釣魚),這還算是平台詐騙老梗。晚近在名為「XX堂專門店」的贊助粉專裡,更離譜地張貼賴清德總統與蔡英文前總統一起推薦「XX堂海狗丸」、三罐賣八八八元的弔詭合成照。

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永社2024年度研討會:民主防衛與反滲透


近年來,中國透過在台協力者和網際網路對台灣進行滲透工作,意圖影響選舉結果、進行意識形態宣導、介入法令政策之制定。上述非軍事干預已對台灣憲政秩序和民主深化過程造成危害。

回應這一挑戰,台灣於2019年通過《反滲透法》及其他國安法案,旨在抵禦中國的滲透干預。彼時,《反滲透法》之立法過程雖未形成朝野共識,但仍順利立法。但到了2024年,台灣國會的政黨力量分散,要檢討《反滲透法》之實效,並進一步推動修法及其他反滲透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從全球化的背景來看,台灣的主權和經濟穩定對亞太地區安全和全球供應鏈至關重要,而能否有效抵抗中國的滲透和維持民主同盟的支持,將對全球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產生深遠影響。永社自2014年起舉辦了多場研討會及座談會,討論台灣面對新冷戰的民主防衛策略。今年永社將再聚焦於《反滲透法》及反滲透工作的成效,探討如何辨識敵對勢力、管制滲透行為,保護台灣的民主秩序,並促進社會溝通。

現場參與名額上限40位,報名後請務必出席,活動當天將有直播(除場次一)

--

【研討會資訊】

活動時間:2024年 7 月 6 日 (六) 09:30~16:30,09:0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政大公企中心十樓 A1001新光鋼講堂(台北市金華街187號,近捷運東門站) 

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迷因野蠻生長 凱特證明社群平台的瘋狂

江雅綺(作者為台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永社常務理事)

上報/世界局勢 2024.03.26

凱特王妃日前透過影片宣告罹癌,立刻成為全世界的頭條。她自今年1月進醫院手術之後,久久沒有任何公開活動,這對向來是「全世界被拍照最多的女性」(one of the most photographed women)極不尋常,網路上充斥各種未經證實的猜測。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撤資法案」是拆解TikTok威脅的新路徑

江雅綺(作者為台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永社常務理事)

上報/世界局勢 2024.03.18

美國眾議院以懸殊的比數,高票通過「保護美國人免受境外敵對勢力控制之應用程式威脅」法案(Protecting Americans from 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該法案直接點名所謂「境外敵人勢力控制之應用程式」就是被中國公司字節跳動或TikTok直接或間接控制的app,或任何總統經一定程序認定受境外敵對勢力控制並具重大國安威脅之app,規定除非該app於一定期間內執行合格的「資產剝離」手續,否則禁止於美國網路服務上架。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會後新聞稿】03/12 「大型境外網路平台應在台落地」座談記者會


「大型境外網路平台應在台落地」座談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台灣永社、台灣教授協會 共同主辦

本日(3/12)永社及台灣教授協會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行「大型境外網路平台應在台落地座談記者會」,邀請永社副理事長黃帝穎律師、台灣法律科技協會理事長江雅綺教授、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王鼎棫講師及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教授共同談論當下網路平台衍生問題,及跨境網路平台落地之必要性。

【新聞稿】03/12「大型境外網路平台應在台落地」座談記者會

新聞稿

近年,不特定使用者透過 FacebookLine 等網路平台所進行的犯罪,如柬埔寨人口販運、投資詐騙事件,凸顯了台灣政府及使用者面對大型網路平台缺乏有效溝通和處理機制。此外,台灣缺少針對網路平台的法律規範與合作框架,也使得政府管理跨境不實資訊或詐騙活動變得更加困難。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疑似深偽案,凸顯立法缺漏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台灣國家聯盟決策委員、台灣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3.10.28

數位影像技術突飛猛進,連帶促使虛假訊息的產製品質大幅提昇。虛假訊息從往昔的文字、聲音,迅速地進化至當前真假難辨的視覺影像。在總統與立委大選將屆之際,幾段影射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疑似剪輯過的模糊影片,刻意掀起輿論熱議,再度驗證這是「眼見不一定為憑」的混亂時代。

就法而論,今年六月,我國已相當積極地將「深度偽造」條款分別納入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四十七條之三、第九十條,與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五十一條之三、第一百零四條。前揭條文採取重罰思維,規定以散布、播送或以他法供人觀覽候選人、被罷免人、罷免案提議人之領銜人本人之深度偽造聲音、影像、電磁紀錄之方法,犯前項之罪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正視社群平台詐騙治理課題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大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台灣教授協會監事、永社理事長)

臺灣時報/專論 2023.07.18

站在二○二四年時點回頭顧盼,資訊通信科技成長步伐之快,令人驚訝。二十世紀科幻電影裡的諸多橋段,已是現代生活日常。不同時代的人類,往往會面臨不同的機遇與挑戰。放眼當前,網路社群平台如何妥為治理?成為每一個民主國家都無法漠視的嚴肅課題。

將視野拉回台灣,網路社群平台亂象迭生,早已不是新聞。姑且先撇開箇中涉及數位集權國家企圖利用網路干擾民主國家正常營運的「資訊戰」不談,在今日的網路社群平台裡,動輒可見不肖份子及詐騙集團肆無忌憚地假冒名人創設Facebook帳號以「限額免費贈送投資書籍,並邀請民眾加入投資社團」名義進行投資詐騙。尤其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且緊扣時事脈動,讓人啼笑皆非。

舉實例而言,最近在Facebook社群平台有多位知名人士圖像及資訊遭盜用,包括聯華電子創辦人曹興誠、台朔企業王文淵總裁、旺旺集團蔡衍明董事長、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張淑芬董事長等各界名人,除了被冒名註冊外亦遭創設虛假之粉絲專頁,以限額免費贈送投資書籍吸引民眾,再邀請民眾加入投資討論群組,群組中更有自稱「老師、指導員、分析師、總監」的成員進行線上教學投注或代操作等投資技巧,除了宣稱保證獲利、穩賺不賠、且利潤豐厚外,甚至在群組內安插其他詐騙集團的暗樁成員分享虛假獲利之帳面貼文來誘惑民眾,引誘民眾投入大筆資金,然而最終以須繳交保證金、投注量不足、IP系統異常等理由不讓民眾動用資金,更甚者直接凍結資金或關閉投資網站失去音訊,民眾方才驚覺為詐騙陷阱。

現今民眾使用網絡交流之資訊管道多元,詐騙集團除了利用許多民眾經濟負擔壓力大、新鮮人渴望累積財富的心理外,更利用我國政府尚未嚴格規範審核跨國社群平台廣告投放機制的法令疏漏,在數位平台上以付費廣告推播方式,冒用多位名人名義來散布假投資真詐騙訊息。依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去年共發生兩萬九千餘件詐欺案,其中此類型之假投資詐騙案數量達六千六百餘件,其總財務損失金額高達三十四億餘元,可見危害甚深。

坦白說,面對如鬼魅般出沒的社群平台詐騙活動,耗費人力物力追緝犯罪集團效果至為有限。透過法令規範跨國社群平台,在其追逐商業獲利之餘,同時也促其防杜詐騙訊息散佈的相應義務,方為正辦。此外,民眾使用數位平台,也該培養相應的資訊素養,投資行為要透過政府立案的金融機構及合法管道為之,且投資本身往往具有不可預期的風險,故若看到「提供免費專業資源」、「宣稱保證獲利,且穩賺不賠」及「短時間必翻倍獲利」等華麗說詞時,自己本應提高警覺,以防誤蹈詐騙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