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2024永社年度感恩募款餐會(活動已結束)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捍衛網路商譽 企業責無旁貸

羅承宗(作者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台灣國家聯盟決策委員、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5.08.08

今年盛夏的日本,高溫難耐。各種降溫商品紛紛出爐。其中社群平台TikTok流傳一則知名電器公司Panasonic推出世界最小隨身冷氣風扇,廣告強調使用「軍事級晶片」、「三秒內可將體感溫度下降十六度」,不僅東京消防廳推薦,也有大學名教授監修,還標榜網路戶外用品熱銷第一位。當然,這一切只是欺瞞日本消費者的夏日騙局。粗劣風扇從中國出貨,甚至出貨地,還來自一棟於中國上海市虛構的大樓,致使被騙的消費者與被冒名的企業,同感憤慨。

類似上述惡質詐欺行為事例,其實每分每秒都在社群平台上反覆輪播,向消費者進行資訊精密轟炸。與台灣相同,長年飽受網路虛偽商業廣告肆虐的日本,於今年四月施行「情報流通平台對應法」。其中對於特定大規模的網路平台提供者,如Google、Line、Meta、TikTok與X等予以加強列管,相當程度參考歐盟數位服務法的立法意旨。我國去年七月施行的詐防條例,也有若干異曲同工之妙。

只是台日消費者共同面臨的困局在於:網路商業詐騙廣告多如繁星,政府力量終究有限。企業為了捍衛自己的商譽,應投注更多的關心與資源。析言之,往昔企業對資訊安全的想像,大抵在於厚築高牆,藉此防範外面的盜匪入侵作亂。但是時至今日,在高牆之外打著企業名號行詐騙商法、玷污商譽的惡人,對企業危害甚大,已不容置之不理。

筆者呼籲,越是攸關國計民生的企業,越該更積極地擴大對資訊安全的展望,藉此維護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數位信任。當然,這個繁重的工作不可能靠人力搜尋判斷,唯有進一步善用人工智慧量能輔助,企業才能全天候搜尋並標定可疑的詐欺風險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