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永社年度研討會:民主防衛與反滲透(活動已結束)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黃金傳奇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大財經法研究所助理教授、永社理事)

臺灣時報/專欄 2015.01.28
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465184



 新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於上週首場中常會公開宣示,將委請律師王如玄、立委廖正井請邀集公正人士,盡速檢視整理黨產。屆時國民黨將找哪些「公正人士」表示意見?有無「海選」自薦機制?令人頗為好奇。適逢國民黨改造時刻,「今日黨產係來自昔日中國黃金」的惑眾妖言又再度於網路散佈,試圖混淆大眾視聽。藉此契機,值得我們再度複習這段「黃金傳奇」的歷史真偽。

 話說二○○六年八月,國民黨曾公布黨產總說明報告。其中提到「…依據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教授所著《中華民國史稿》一書所述,當時國民黨將中央銀行二百二七萬兩黃金和外匯(合計約十億美元)先行運抵臺灣,由政府專責保管,後來成為穩定台灣經濟金融之重大支柱…」。在這裡,國民黨試圖將黨產解釋成為由中國運出,進而趁亂與黨產取得正當性相連結。然而,事實真相果真如此?《蔣公與我:周宏濤回憶錄》一書裡提到,一九五○年六月中央銀行總裁向蔣介石報告指出,一九四九年以來運至台灣的國庫存金,共三百七十五萬多兩,但至當年五月底,共耗掉三百二十一萬多兩,僅剩五十四萬多兩。該書同時指出,由於美援斷絕,加上六十萬大軍龐大開支,讓已捉襟見肘的國庫存金迅速消耗。消耗存金最大宗為軍費,平均每個月必須撥付近十八萬兩,在一九五○年九月就花光了。由此可證,國民黨主張這批黃金花用不盡,且為台灣發展奠基云云,顯屬虛偽。至於刻意與今日龐大的黨產相互牽拖,不過是精心設計的歷史誤導伎倆。

 有關今日黨產的來源,根據學者陳君愷研究,大抵可約可分為兩個時期看待:其一為在中國的訓政時期,其二為在臺灣的威權統治時期。訓政時期的黨產,其實已隨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失利、敗逃臺灣而消失殆盡。因此,國民黨在臺灣的黨產,就形成黨產的「體制」因素來說,雖確有相當部分延續自訓政時期;但就黨產的實際「來源」而言,一九五四年二月前台灣省主席吳國楨寫了一封信給國民大會,痛陳政府六大缺失,其中開門見山便是「一黨專政。國民黨之經費,非由黨員之捐助,乃係政府,即國民之負擔。這種國庫通黨庫做法,除共產極權國家外,實為今古所無」。再者,參照國民黨中央財務委員會一九七○年底與一九七一年初資料(當時主委為李國鼎、副主委為張式綸),該黨「業務經費大部分計列於國防部情報局、教育部、新聞局、僑委會有關預算科目內」,「所需經費分別寄列於政府有關單位預算內占黨務總額預算百分之八十以上」,且國民黨當時「歷年經費差絀約近八千萬元」。當年財務如此窘困,然而經過獨裁威權統治數十年後,卻搖身化為全世界最有錢政黨。由此顯見,黨產係國民黨敗逃於台灣後才憑藉特權迅速累積。與那批從中國來的黃金,根本毫無牽連。

 打造健全的政黨競爭環境,這是台灣落實真正民主憲政的基礎建設。不管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政黨還是新興政黨,在每一場大小的民主競賽中,都應享有條件相同、公平競爭的權利。「黨產歸零」是國民黨改造的最迫切任務,這個歷史大包袱不除,所有改革不過淪為虛偽的空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