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櫻琴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副教授
【現場影音】(點我)
在民主國家,媒體被賦予政治權力的功能,曾以醫界故事「白色巨塔」聞名的日本高齡小說家山崎豐子,本身也是記者出身,2009年發表長篇小說「命運之人」即是以一位政治記者為主角,在1972年採訪「沖繩回歸」的新聞,發現日本和美國的談判是黑箱作業,還存在有「密約」。山崎女士自己披露創作的心路歷程,她是用充滿平靜的憤怒,書寫一位報社記者,不惜與國家權力戰鬥的悲劇。不管在真實案例或故事情節中,這名政治記者因在報導中洩漏國家機密,最後被判有罪,但事隔四十年,最近日本政府公開表示,當時的確和美國有密約。由此可見,媒體第四權,在民主社會是擔任多麼重要獨立的角色,是前曕者,批評者,監督者,可以說是「永遠的反對黨」,不畏權勢者。
一、2000年政黨輪替,媒體改革尚未成功
媒體改革需要持續不斷,二千年的政黨輪替,台灣民主化有初步成果,但對媒體改革,和司法改革一樣,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時修改了廣電法律條文,規定黨政軍退出媒體,但只是宣示條文,國民黨形式上是退出了,財團介入後,包括平面或電子媒體市場,都敵不過惡性競爭,媒體只是「從國民黨的手,轉到財團的手」而已,這也是平面媒體報導煽情化,而電子媒體報導綜藝化的原因之一。
二、民主化過程中,媒體代表民間力量的崛起
台灣的民主化和媒體有關,戒嚴時期艱困的環境,爭取言論自由,推動民主化進步的力量,1979年美麗島事件之前,兩大報各有三、四十萬份,而所謂地下刊物的「美麗島雜誌」的發行量,有超過十萬份。美麗島事件發生後的軍法審判,也在全球媒體的壓力下,公開在社會大眾面前,接受國際媒體的監督。解嚴,報禁解除,媒體百花齊放,自由時報在兩大報之外,代表的是非國民黨、民間力量的崛起,從三十萬份,突破到一百萬份,報導社會運動,形成本土的代表性媒體之一。
三、媒體應由專業媒體人主導,財團只是後勤支援
媒體經營原本就是人才密集、資本密集,包括自立報系等,原本投資人有財團背景,但其只扮演後勤的支援,應由專業媒體人經營主導,才能真正形成監督政策的功能。
四、特殊政治勢力的介入
電子媒體的生態,從三台壟斷到現在無線、有線電視台的家數如此多,真正的競爭,是不問黨派立場,提供各種意見的發表的平台,滿足人民知的自由。現各界擔心的是,因為有特殊的政治勢力介入,過去是國民黨介入,現在可能有反民主的勢力影響,因此已經非單純是媒體本身問題,或專業倫理自律規範的問題,而是媒體可能成為反民主,為財團發聲,模糊錯誤的政策,不敢與國家權力戰鬥,終究會使台灣社會的民主倒退。
*本文發表於永社「自由媒體與民主永續」座談會,2013年1月5日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