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經濟民主連合專頁 |
昨日在中國廣州舉行的夏張會達成「年底前完成貨貿談判」的結論。經民連重申:沒有參與式民主,就沒有經貿談判;沒有社會團結,就沒有貿易協定。如果年底要完成談判,那到底中國要求台灣開放哪些項目?哪些產業勞工會受到衝擊?剩下兩個月,政府應該讓人民知道,讓受影響的人在程序上保有發聲並影響談判結果的機會。總不能像黑箱服貿協議中的美容業與洗衣業,最後被列入開放清單,經濟部官員打三通電話給公會代表,就算完成溝通。
誰會是黑箱貨貿的美容洗衣業?經濟部從來只談台灣向中國爭取石化、面板、汽車、工具機等四大產業開放,對於中國要求台灣開放哪些產業則莫測高深,而多數媒體也報喜不報憂,報利不報弊,這跟服貿協議簽署公布前的情況一模一樣,彷彿中國在貨貿談判中清心寡慾,對台灣一無所求?用網路世界的話來說:這不科學。
就有限資料分析,貨貿協議至少將對台灣造成三大衝擊:
一、食品安全與國民健康:
談判中的ECFA貨貿協議,除了降稅安排外,還包括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技術性貿易障礙(國貿局副局長徐大衛2015.9.25發言)。中國政府將以「加速海關通關速度」為理由,要求降低中國輸入台灣貨品的實地檢驗項目與比例,允許以中國當地的檢驗證明,或中國廠商的聲明書、切結書代替台灣的實地檢驗。這對於農產品、食品、食物容器、小孩衣服玩具等,足以影響人體健康的中國輸台貨品將造成重大影響。更低的實地檢驗項目與比例,意味更高的人體健康風險。甚至,中國與台灣在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有害物質的認定標準並不完全相同,中國可透過貨貿協議或該協議所建立的後續機制,要求台灣改變檢驗與安全標準。
馬政府在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2014年1月修正版)中提到「檢驗制度革新」,要「簡化商品檢驗程序,檢討評估採用『供應商符合性聲明』檢驗方式(SDoC),即採加強後市場監督管理之方式,商品於進入市場前免經審查程序」。這就是先前經民連批評自經區「黑心餿油免簽證」,看看自經區規劃方案,就知道貨貿談判中,馬政府會以甚麼樣的心態面對中國提出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議題。
二、擴大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
去年九月第九輪貨貿談判在宜蘭礁溪舉行,會後國貿局局長楊珍妮表示「『大陸』方面也關切農產品銷台議題(工商時報2014.9.17)」。台灣農產品的平均名目關稅為13.85%,並進一步管制約九百項中國農產品進口,中國確實要求台灣擴大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受到最大衝擊的,將是這九百項根本禁止中國農產品進口的項目。例如牛、豬、雞、鴨、鵝、稻米、雜糧、蔬菜、水果、牛奶等等。
中國東南因為緯度及氣候與台灣接近,距離又近,生產成本低,擴大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後,將對台灣農業造成重大衝擊。馬英九曾經承諾任內不擴大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現在卻急於卸任前與中國簽署貨貿協議,確實年底簽署協議,經立法院完成審查後,馬已經卸任,這算是履行競選承諾的方式嗎?
三、基層民生內需工業:
台灣除管制中國農產品進口外,並管制約1200項中國工業製品進口,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於去年9月16日表示「『兩岸』貨貿協議困難點,關鍵是,『雙方開放不對等』」,而在整個ECFA後續台談判過程中,中國也把「經貿關係正常化」,列為首要原則,這1200項中國工業製品進口,將是中國在貨貿談判中高度關切之項目。
根據極少數媒體披露未明確消息來源之報導,中國關切的項目包括鋼鐵、紡織、成衣、塑膠加工下游等工業製品,還有食品、飲料等初級產品,這些都是就業人口眾多的內需產業,如開放中國產品進口、降低關稅,低價競爭結果,必將對基層民生產業及勞工帶來重大衝擊。
會中,島國前進執行長陳惠敏指出,貨貿談判中不應該只重視少數財團利益,而忽略分配正義。馬政府民調持續低迷,施政背離民意,已經無法代表台灣人民,貨貿該何去何從應待明年新民意產生新政府之後由新政府決定。
上回貨貿在台談判,經濟部害怕人民抗議,不但事前不對外公布談判地點,又選擇在偏遠的宜蘭礁溪談判。對此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表示:如果馬政府持續與中國進行貨貿談判,不論下次談判地點選在何處,即便是離島的金門、馬祖,經濟民主連合都會號召人民前往抗議。
時間:2015/10/15上午十點
地點:行政院陸委會(中央聯合辦公大樓濟南路側)
出席團體:經濟民主連合、台灣教授協會、島國前進、永社
發言:
賴中強(經濟民主連合發言人)
陳惠敏(島國前進執行長)
---
【相關報導】
蘋果日報:回應夏張會結論民團要求終止貨貿談判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015/711817/
自由時報:年底簽貨貿民團:沒有「參與式民主」就沒貨貿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76315
聯合新聞網:回應夏張會民團沒有參與就沒有談判
http://udn.com/news/story/1/1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