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2024永社年度感恩募款餐會(活動已結束)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紅讀滲透」外一章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0.12.02

中國紅讀計畫出版品遍佈包括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全台各圖書館,此事經立委披露後,引發國人關注。國家圖書館雖以「此童書乃存送典藏,並非國圖主動選購」云云回應,然而卻又帶出「無償存送」課題。時值國內出版人普遍陷入營運艱困之際,這個文化弊端,值得正視。

圖書館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圖書館為全國出版品的法定送存機關。出版人應於發行時,送存國家圖書館及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各一份。而且圖書館法硬性規定,這是所有出版人的法律義務,若有違反,根據同法第十八條規定,由國家圖書館處以該出版品定價十倍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至其寄送為止,相當蠻橫霸道。

一冊圖書,雖價格有限。惟長年積累,也是出版人不小負荷。從財產權保障觀點來看,縱使基於完整保存國家圖書文獻之文化公益目的,政策有將圖書強制送存的必要,但對於已依法送存圖書的出版人,由國家圖書館、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支付圖書對價,方為合理公道。前揭條文,猶如徵收出版人財產而不予補償的惡法,建請立委在關心紅色繪本滲透之餘,亦能一併關照,別讓圖書館法繼續成為欺壓出版人的幫凶。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關於專制獨裁政權,馬英九遠比想像懂更多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思想坦克/天將奔烈 2020.12.01

為了阻礙行政院長依法進行施政報告,國民黨立委日前居然於立法院議事廳公然扔擲豬內臟。如此脫序行為不僅撼動國人,經外媒報導後,惡名更遠播國際,讓台灣民主蒙羞。

下手實施的是國民黨立委們。而周遭的國民黨人,又如何評價這次脫序抗爭?歸納而言,有採譴責立場者,如國民黨青年團長陳柏翰即提出「難道不能節制一點,好好問政」等語的質疑;只是多數黨內頭人,還是採取支持立場。如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臉書以「強烈杯葛、表達抗議」8個字定調。而前總統馬英九日前更是以「面對一個專制獨裁的政權,已經無路可走,所以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云云,藉此為國民黨立委的脫序抗爭辯護。

尤其,「面對一個專制獨裁的政權」如此這般重話係由國民黨人馬英九金口而出,而且講的對象還是2020年透過民主選舉取得執政地位的民進黨政府,相當耐人尋味。不過話說回來,馬英九對「專制獨裁的政權」有相當獨到的親身經歷,值得廣為世人周知。

馬英九在1982年4月19日參與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時期的〈研究員自述〉,早已於2006年6月《傳記文學》間接出土。在這篇堪稱精品珍貴史料裡,馬英九不僅自承於1976年秋赴哈佛後,曾以「王紹陵」、「葉武臺」、「李南橋」等筆名撰寫社論、雜文十餘萬字。要注意的是,這不只是留學生匿名投稿、抒發己見那麼單純,馬英九還補充自承「迭獲中央海工會獎勵」。在美國哈佛當研究生馬英九,很忙。1980年初在趕寫博士論文中,馬英九還「奉命」編撰《高雄暴動真相》(Myth and Reality of the Kaohsiung Riot)英文特刊,出版後各地紛紛索取運用。

我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華府辦事處(前大使館)國會組還曾以500份分送國會有關議員。事後亦「曾獲海工會及其他長官獎勵」。1981年3月,赴紐約實習後,很忙的馬英九又「奉命研究」遇上台獨暴行之策略,乃利用公餘多處蒐集資料,撰成《恐怖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Terrorism and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84頁英文論文一篇,送交「有關單位」在美運用。

馬英九又相當自豪表示「因該文內容翔實,蒐證充分,曾獲外交部錢部長復及海工會曾主任廣順嘉勉」等語。

馬英九在〈研究員自述〉有段小結性的敘述,頗值咀嚼再三:「總結上述愛國活動所費時間當在3年左右,幾為余留美時間之一半,究其原因,一則以身受『中山獎學金』資助留美,理應以身作則報效黨國;一則已有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資格,一切活動事半功倍,深感責無旁貸;三則面對多方敦促特約為黨國服務,義不容辭」。

如所周知,在國民黨昔日一手打造的黨國威權體制下,監控的範圍不僅遍佈台灣,甚至也遠及海外。只是若再仔細區分,對於台灣境內人民的監控,係由公務機關、軍事特務機關、黨務機關與諸多外圍組織等執行者綿密交織構成。到了他國,畢竟機關力有未逮,執行監控的重責大任,就落在若干留學生的肩頭上。讓許多台灣人有家歸不得的「海外黑名單」,就是由專制獨裁政權以前述方式取得諸多情報,進而點滴打造的。

〈研究員自述〉裡,不論是「以身作則、報效黨國」抑或「為黨國服務,義不容辭」這些辭句,看起來流暢寫意,卻讓人不寒而慄。精確來說,馬英九擁有的歷史經驗並非是「面對一個專制獨裁的政權」,而是「作為專制獨裁政權體制內的一個環節」。當年在美國的那些豐功偉業,〈研究員自述〉全盤供出,坦承不諱。

誠如現任駐德大使謝志偉教授於2010年批判,馬英九所稱的「愛國活動」此乃配合國民黨八大情治系統在國內外以「反台獨」之名行追殺異議分子之實的殘害民主之罪行,並進而感嘆「馬英九這些抓耙仔們每『愛一次國』,台灣監獄就多好幾個人,海內外就多好幾個黑名單,甚至多好幾個冤魂」。

總之,什麼叫做「專制獨裁政權」,馬英九絕對遠比你我想像懂更多、更深邃。

文末,再重新梳理並分析馬英九的談話。今日的民進黨政府是一個「專制獨裁的政權」嗎?非也,這不過是句欠缺公民素養的政治謾罵而已,不值一哂。2020年透過民主選舉取得執政地位的民進黨政府,其民主授權到2024年。倘若失去人民信賴,屆時就輪替換人做看看,此為台灣當代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常態。

馬英九自己都當了8年民選總統,相關道理應該精通熟習。至於昔日的國民黨政府是「專制獨裁的政權」嗎?各位讀者或可親自Google尋找並閱讀〈研究員自述〉這件精品珍貴史料,事實真相,當知分曉。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迷走國民黨 豬腸滿地紅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蘋果日報/蘋評理 2020.11.28

本屆立法院,於113席次裡擁有38席次的國民黨,以向行政院長扔擲豬內臟的創新模式,締造議事抗爭下限的新里程碑。鮮紅的國會地毯上動物臟器四散,這幅詭奇畫面,猶如電影「逃出立法院」場景,噁爛難耐。另外,台灣人敬天惜食,尤其天氣漸涼之際,四神湯、下水湯、麻油腰花等俱為廣受歡迎的國民美食,目睹國民黨立委如此糟蹋食材,雷公天上有知,焉能不怒?

此番欠缺格調的胡鬧抗爭,博得負評如潮。連台大碩士生、國民黨青年團長陳柏翰也公開提出「難道不能節制一點,好好問政」譴責。只是,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第一時間在臉書以「強烈杯葛、表達抗議」8個字辯解,毫無自省與悔意。

喜以泱泱百年大黨自居的國民黨,黨籍立委不思以政策答辯與友黨分高下,卻淪落到以拋擲食材表達訴求,令人唏噓。1950年6月10日、11日間,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日記裡曾敘述該黨失敗的原因,洋洋灑灑包括:派系傾軋、人事糾紛,幹部自私自利、不識大體、違反紀律、只知爭奪權利,黨德掃地、黨紀蕩然、政風頹廢、秩序紊亂等諸多亂象,並進而悟出「挽救危亡,惟有改造本黨」心得,國民黨大破大立的改造,由此生焉。

基盤穩固何須叫囂抗爭

蔣總裁書念不多,卻深諳自省的重要性。國民黨在台灣能站穩統治地位,並巧妙以「二重侍從主義」建立延續近40年綿密且細緻的黨國威權體制,直到1990年代才逐漸鬆動。當年的黨務改造,至為關鍵。遺憾的是,這段1950年代救亡圖存的黨史,在今日國民黨人、特別是領導層峰眼裡,恐怕相當陌生。

歷史科班出身的國民黨前主席吳敦義於2017年參選主席之際,曾拋出「黨魂與黨德,比黨產重要」名言。但何謂黨德?吳敦義並無太多著墨。根據蔣總裁1939年1月23日在中央黨部演講,黨德就是「智仁勇的修養」。由於反省國民黨沒有「大智大仁大勇的精神來實行主義」,遂造成黨「組織不嚴,宣傳不力,紀律廢弛,訓練缺乏,黨的精神和事業都不能充實發展」困頓。

拿蔣總裁昔日這番「黨德說」為尺度評判今日黨籍立委:噁爛行徑大失民心,可謂不智;浪費食材暴殄天物,可謂不仁;粗魯野蠻懼於思辯,可謂不勇。目睹今日黨德淪喪至此,修養蕩然無存,總裁地下有知,怎不徒呼負負?

迷走的國民黨,近年特別沉溺高分貝的政治叫囂與不文明的議事抗爭,並透過臉書與網路的傳遞,找同溫層取暖討拍。只是,若冷靜地由下而上盤點國民黨的政治資源,根本不用如此搏命演出。

析言之,以2018年村里長選舉各黨當選席次來看,應選名額7744席裡固然以無黨籍者6231席居多,但國民黨籍的村里長仍囊括1220席,將僅285席的民進黨遠拋於後。其次,從六都直轄市版圖觀察,即便高雄市長韓國瑜於今年6月慘遭罷免,致使277萬人口的南方港都又重回民進黨執政。但別忘了,人口超過400萬人的新北市,近15年來都由國民黨長期執政,現任市長侯友宜的施政滿意度也時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人口超過280萬人的台中市,兩都人口合計逾680萬人,與民進黨執政的台中、台南與高雄三都人口總計709萬人,差距幅度甚小。

民進黨從2016年起,在國政層次取得完全執政地位,固係不爭事實。惟從前述2018年地方選舉結果來看,國民黨的群眾支持基盤依舊穩固。甚至,倘若歷史可以重來,沒有韓國瑜落跑選總統、自毀長城的荒唐戲碼,國民黨治理的新北、台中、高雄市3都人口達957萬人,遠高於民進黨執政桃園、台南市人口合計的412萬人。

領導無能坐視韓流蜂起

直到2018年底之際,基層民眾並沒有真正放棄國民黨,以此基礎穩健營運,進而重返中央,尚非痴人說夢。

近2年,妄圖迅速重返中央而坐視韓流蜂起、沉溺譁眾取寵而揚棄理智問政,導致國民黨公眾形象持續下墜,黨人不忍卒睹。沉淪至此,難道不是層峰黨德淪喪、領導無能、決策無方所致?文末,謹以此文奉勸江主席,忠言逆耳願留意焉?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別再污衊黨國

林佳和(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澄社社長、永社監事)

蘋果日報/蘋評理 2020.11.22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中天新聞台6年期限屆至之換照申請,委員一致決定駁回,因其內控與自律機制失靈,雖曾做出改善承諾,但無法有效說明如何排除大股東蔡衍明之不當干預,2014當年有條件換照下的附款義務,也未確實履行,考量違規狀況,難以期待未來之落實。不出意料,並未關台、但必須退出52新聞頻道的換照不成,支持叫罵者均眾,不少人高呼捍衛新聞自由,但直接反駁NCC,替中天辯護「查無此情」「根本嚴守新聞倫理」者,似乎不多。如同以往,類似《海峽評論》、《東方日報》那類「台獨/民進黨黨國體制」、「露出法西斯尾巴」、「民進黨政府迫害新聞自由」批評,倒不絕於耳,彷彿昔日黨國再現。

批黨國重現乃侮辱前人

個人非傳播法專家,也對許多人心目中較像宗教台的中天新聞台無甚研究,NCC駁回雖於法有據,但當然支持中天尋求救濟,由法院來審查機關是否違法,裁量是否得當,結束爭議。個人比較不解:為何中國媒體與不少本地人士,動輒污衊昔日台灣黨國,大家記憶中那個曾經擁有的一黨專政、集權威權體制?民進黨政府諸多作為,應加嚴格檢驗審視,特別是爭議不小的土地徵收,理所當然,但謂之以黨國重現?實在侮辱前人。

昔日國民黨專政下的黨國,不論早期集權或較晚期之威權,至少一貫,人家那種典型體制要素,意識型態,群眾政黨,暴力,特務與祕密警察,溝通傳播工具的壟斷(報禁、文工會、新聞檢查),高度經濟調控與帶領,今日政府哪一能比?走到21世紀,世上仍有不少集權極權威權政權,資訊科技支撐下的宣傳與控制技術,同樣不遑多讓的群眾運動與一黨專政,暴力的密集運用,意識型態的繼續宰制等,還日新月異地充實「黨國」二字的理解與想望。拜託,別濫指差得遠的政權叫黨國。

黨國下人民也是不簡單的。作為統治的支持與跟隨者,廣大群眾,藉由意識型態與統治技術而被「馴化與教育」,常欣喜於單一政黨宰制下,更多的集中化,日常生活的制式與標準化,群眾受控制,被動員。更令人嚮往的,黨國思維內化人心,不少四五年級台灣政治菁英,根本還流著黨國血液,額頭上刻著黨國烙印。今日社會與人民,還一樣溫順乖巧?不好意思,別看輕萬能的黨國。

黨國時代,沒有太多公共事務的辯論,由上而下的高度管制比較乾脆。質疑統治正當性?不是被禁止,就是直接刑罰伺候,政治思想犯一大票,黨國空氣清明,哪來紛擾。在集權或較高程度威權階段,如有選舉,形式上有民主,僅見只懂歡呼或知道該保持沈默的多數人民,大家和諧。今日風起雲湧,權力競逐激烈,言論市場熱鬧,還在想過去黨國光影?

當然,必須承認,發展成威權主義的黨國,往往不像字面上顯現的,標榜權威、尊嚴、認同與正當性。相反的,黨國常以負面表述姿態出現:威權主義通常不准這個,排除、禁止或壓制那個,倒頭來,人們對威權主義的印象與記憶,可能只剩無能無力、不斷失去東西;黨國當道,雖逃不了,但可能也沒留下太多。稱人黨國,真的想訴諸悵然情懷?

政治被簡化為非黑即白

集權威權下的黨國,無異世俗化後的宗教,政治宗教(political religion)。兩者極類似:有神聖的文書聖典,抱持不放,政黨類宗教,也崇尚教條主義。服從、信仰與服膺至上,很愛那種象徵性文物形式,黨徽中山裝之類的。在義大利法西斯,意識型態就是信仰,在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讓人想起世俗化的千禧年主義(Chiliasm):千年一循環,和平降臨,地球將成天堂,納粹所宣傳的社會正義帝國,血統為基礎的、民族與社會一統之人民。黨國似宗教,形式禮教累死人,深刻的很呢,別再叫等而下之者為黨國吧。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的幕僚John J. Dilulio,當年辭職告白,所謂鄉民馬基維利(Mayberry Machiavellis):小布希團隊,不分大小官僚,結合無知理盲與政治權術,把需細膩思辨與討論的政治,簡化為非黑即白、對立的我們與他們,語言及敘事。拜託別再污衊黨國:黨國體制要素,意識型態、統治技術、社會結構的掌握與控制,那種單一化、不容或只可少量多元的雄心企圖,要不動員群眾(集權)、要不群眾消極服從(威權),豈是今日台灣執政者所能相比?不停地損人黨國?說穿了,只是鄉民馬基維利,不但混淆事實,無助是非,而且還污衊曾有光輝過去的黨國。

數位身分證 資安僅是最基本門檻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永社理事)

蘋果日報/蘋評理 2020.11.22

一張能夠儲存個人資料、並嫁接其他機關個人資料庫的數位身分證(eID),可以想見:它上面能啟用的資料愈多、串接其他資料庫愈方便,它潛藏的資安風險就愈大。尤其資安防護就像犯罪防範,道高一尺,難保駭客不會魔高一丈,無法給予百分之百的安全保證,只能竭盡各種可能的防範措施、盡量將風險控制在最低。

也正因如此,許多資安專家針對啟用eID可能「讓駭客一次打包所有資料」再三示警,加上近年來實務確實發生不少機關資料庫外洩的案例,都讓我們對數位身分證可能造成的資安黑洞,感到心驚膽跳。

須經過法治與人權檢驗

不過,假設eID能做到百分百的安全,難道使用這張eID就已經沒有問題了嗎?中研院資訊法中心於11月初曾提出了一份《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政策建議書》,裡面很清楚的說明了,除了資安,數位身分證所涉及的個資數位化程序、資料蒐集、處理、利用與課責,更必須經過法治與人權的檢驗。

雖然內政部澄清eID實體卡面上呈現的個資將比紙本身分證更少,故比紙本更保護個資,而且可以選擇關閉晶片卡上自然人憑證的功能,關閉了就不會讓晶片卡成為串接個資寶庫的「金鑰匙」。但問題是,單單這張晶片卡上有的公開資料和加密資料,包括姓名、生日、戶籍地、高解析度的個人照片以及父母配偶姓名……就現有的個資規定與實務運作而言,它的力量和危險,很可能遠超過我們能想像。

就以高解析度的照片為例,表面上看來紙本身分證也有照片,因此數位身分證要求照片。但過往人臉辨識的科技和設備沒有像今日發達,今日個人照片數位化之後、儲存於特定數位資料庫中而可隨時取用,其資料能發揮的破壞性,無法同日而語。

今年中,美國舊金山、波士頓接連禁止警察和其他市政機構在公共場合使用「AI人臉辨識」技術,理由是這些技術可能對某些族群有不符比例的影響(如對有色人種更為不利),因而有侵害人權之虞。其後歐盟也開始討論是否在公共場所全面禁用人臉辨識技術。人臉辨識禁用與否雖然尚無定論,但至少人們已經不迷信人工智慧、數位科技只有好的一面,在這個愈來愈「數位」、「智慧」的世界,如何保障人性尊嚴與基本人權,更顯得關鍵。

因此,回到筆者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假設eID能做到百分百的資安,社會就應該依據《戶籍法》規定接受這張eID了嗎?筆者的答案會是,資安要求僅僅是門檻罷了。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法官遇到中天會轉彎?

黃帝穎(作者為律師、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0.11.20

NCC決議中天新聞台「不予換照」,引起旺中反彈,旺中董事長蔡衍明表示要打行政訴訟,媒體更報導,只要假處分通過,中天就有緩衝時間,十二月十一日後,繼續經營五十二台。

探討中天換照案,應回歸「衛星廣播電視法」及相關行政法,降低政治口水及特定政治動員的紛擾,才能真正有助於保障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及促進依法行政等重要民主法治價值。

任何人受到行政機關的不利處分,都有權提起行政爭訟,中天不服NCC行政處分「不予換照」,當然有權提起行政訴訟及聲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主張繼續經營五十二台。但依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過去在龍祥電影台案聲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的駁回見解,中天要繼續經營五十二台,法律上沒有空間。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停字第八十八號裁定指出,「在現行實證法之立法設計下,所有經營衛星廣播電視節目業者,事前均已明瞭取得執照營業六年以後,即有換照之問題發生,其不可能一定可以繼續經營下去,這樣的風險應該在聲請人預先評估範圍內。所以其應早為相關規劃,因此上開所謂之『損失』,均應已在聲請人之評估內,相對人之拒絕處分自然也不會對頻道業者造成重大損害。」,駁回龍祥「不予換照」後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的聲請。

簡單來說,任何衛星電視台不是拿到執照就「終身保障」,中天新聞台不予換照,風險應該在聲請人預先評估範圍內,中天聲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主張繼續經營五十二台,不符合行政法院過去在衛星廣播電視不予換照案的「暫時權利保護」見解,除非法官遇到中天會轉彎,否則十二月十一日後,在正常法治情況下,不會在五十二台看到中天新聞。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會後新聞稿】1119「福島核污水排放.海洋環境堪憂」記者會


2011年福島核電廠因為地震與海嘯受到嚴重毀損,反應爐爐心融毀,導致輻射外洩,至今造成了超過一百萬噸的輻射汙水,9年來污水仍然持續增加,如何處置這些污水成為日本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上個月日媒傳出,日本政府擬將核災後難以善後的輻射污水,直接排放入海,引起國際上強烈的抨擊與反彈。台灣民間團體在今年5月赴日本交流協會外抗議,如今再次在外交部前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立場,請日本政府三思,不該以鄰為壑,傷害海洋環境,更讓東亞鄰國一併承受日本使用核電的高昂代價。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告今年7月前開放各方提供意見,5月時台灣民間團體發起聯署提出共同聲明,嚴正反對輻射污水以排放至海洋或以水蒸氣排放至大氣等形式,使輻射物質進入到生態圈,造成二次輻射污染。台灣與日本的環團交換最新資訊與意見,共同呼籲日本政府應採取其他更安全的做法,採納日本民間組織提出的替代方案,建議將污水儲存於更大型的儲存槽,並且採用將汙水固化成為砂漿再進行儲存,而不應因成本考量,以短視近利的粗暴手法擅自排放輻射廢水,將鄰近國家的環境生態、海洋漁業與人民健康置於輻射汙染的威脅之中。

福島核災已近十年 輻射汙水仍難以解決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依原能會資料,台灣鄰海附近重點迴游魚類,幾乎都沿黑潮往來台日之間,移動路徑與日本福島輻射廢水排放後可能之擴散路徑重疊。而台灣的近海、遠洋漁業年產值超過500億元,輻射廢水排入海洋,顯將侵害我國我國漁民權益、增加我國輻射檢測成本、甚至威脅水產品消費者的健康。我們呼籲日本政府與核電業者繼續在陸地上處理、貯存輻射廢水,不要為節省處理成本,恣意造成鄰國困擾。福島核災距今9年多,仍持續產生輻射廢水,核電業者為節省成本,擬將輻射廢水排入海中;而日本政府偏袒核電業者,不惜犧牲自己國家國民與鄰國權益,擬放行輻射廢水入海。此種「以鄰為壑」的自私行為,令人憤怒,也突顯核電宣稱的「便宜」,其實是將污染處理成本與健康風險推給他人承擔,製造的假象。


媽媽監督核電聯盟執行長楊順美認為:東電目前用多核素除去設備(ALPS)來處理福島的核污水,雖然絕大多數的輻射核素都可去除,但卻無法除掉「氚」。氚在身體之外,玻璃便可隔離,但一旦氚進入體內,對人體造成內照射的話,那就會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進入人體的氚能在細胞內產生電離, 導致基因突變。日本首相菅義偉今年9月26日在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時,看到了凈化處理後的核污水,詢問東京電力的有關人員「可以喝嗎?」東電工作人員回應稱:「如果稀釋的話就可以喝」,但是菅義偉最後卻並未飲用。這是一件可以做秀安定民心的事,日本首相不願意做,顯然他有疑慮!從這件事,我們充分看到日本政府以及東京電力處理福島核污水的輕率態度。「如果這些核污水沒有安全疑慮、能喝的話,那就請日本政府不要排放進海洋,就放在東京電力和經濟產業省作為飲料使用,千萬不要浪費了!」

核電代價高昂 日本不該以鄰為壑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核污入海不但引發日本國內漁業及環保團體的反對,也讓東亞鄰國受到輻射威脅,即使各界大多表達反對的意見,日本政府還是意圖推行污水排放政策,10月時消息曝光,受到國際上強烈的抨擊與反彈,為避輿論批評,首相菅義偉表示一個月後再決策,但仍暗示這將是既定的決策方向,此次決策影響重大,核污水排放入海不會只有一次,這代表未來三四十年沿海可能要長期承受污水排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是長期累積的,為了保護海洋環境,呼籲日本政府應改採其他處理方式,不要便宜行事。另外,也要呼籲台灣應該重視未來可能的衝擊,政府應經由正式外交管道表達反對,為國民健康與周遭海洋環境把關。


綠色和平專案經理古偉牧說明最新發表的報告指出,日本福島核電站受到核污染的廢水含有放射性物質,一旦被排放入海將會損害人類DNA。即便東京電力表示會將排放水的輻射劑量降至符合排放標準範圍內,國際放射保護準則(International Radio Protection Principles)要求所有會增加自然輻射值的決策都必須要有正當理由,若有可行的替代方案時就不得進行。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吳碧霜指出,福島核災是2011年發生的悲劇,馬上都要2021年了,我們卻還要承受核災帶來的風險還有影響,很多人以為核災結束了,但10年後都還在影響我們,目前累積100萬的廢水,還在以每天約170噸的容量持續增加。直到今天日本無法繼續儲放這些廢水了,就決定要排放到大海。這些受污染的廢水,排入大海不只是會影響到日本的漁民,也會隨著洋流影響到台灣。核能也不過只是能源的眾多選項中的一種,其他的能源就算再不完美、即使有風險,也不至於像核能一樣遺害萬年。


綠黨秘書長張竹芩表示,日本政府這一次想要便宜行事將核災的成本轉嫁到鄰國以及生態系統上,讓我們再一次看到核災的影響絕對是超越國界也超越時代的,台灣應該藉此機會重新審視我們的能源政策,我們看到日本這樣一個國家因為核災的關係在國際間聲譽受損如此嚴重,試想,以台灣現在在國際上不穩定的地位,我們如果真的發生跟日本一樣核災,也變成危害鄰國的國家,台灣真的能夠承受這樣的打擊嗎?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處理後續龐大的問題嗎?目前在台灣核能只佔總發電量的一成,我們真的要為了這一成其實可以用再生能源取代的電力,來將我們整個國家的人民、聲譽、生態系都置於危險之中嗎?台灣綠黨在此承諾會和亞太綠人中的其他國家的綠黨如日本的綠黨、韓國的綠黨等串連起來,對日本政府提出嚴正的反對意見,請日本政府負起責任,不要便宜行事將核廢水直接排入海中,也再次呼籲我們的政府要好好將核電除役,發展再生能源,台灣才有真正永續發展的未來。


時間:2020.11.19(四)上午10:00
地點:外交部外側人行道(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二號)

團體出席與發言代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和平、環境法律人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永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保聯盟、綠黨

主辦單位: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此為一跨團體的串連平台)

新聞聯絡人: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

--

相關報導:

*公視新聞/福島廢水擬排入海洋 環團:恐影響鄰國海域

*中央社/環團反對福島核災污水擬入海 外交部:會轉達

*自由時報/民團抗議日方排放核電廠汙水 外交部:已轉達

*民視新聞/民團籲政府反日本排放福島核廢水 外交部:會將陳情內容如實轉達給日方

*三立新聞/環團抗議日本擬排核廢入海!外交部接陳情 曝日方決策進度

*中央廣播電台/反對福島核汙入海 環保團體籲日本:勿以鄰為壑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大中國、亡靈與虛擬統一憲法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大財經法律所副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NOWnews/名家論壇 2020.11.17

立法院修憲委員會在本月6日於立法院會通過名單後,正式宣告啟動。相較於第9屆立法院在整整4年、8個會期裡朝野兩黨對修憲課題的消極逃避,本屆立法院於第2會期就能如此迅速地開啟憲改工程,令人感佩。只是,若進一步追問:憲改到底要改哪些地方?18歲公民權、廢考監兩院、降低修憲門檻等即已足矣?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這部憲法,從根本而言就有三個重大缺陷,非得從根本整體重新翻修不可。

首先,從歷史角度來看,台灣目前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本文部分,係以半個多世紀前,當時中國的35省和4億人口為對象的大中國憲法。甚至,表面上是由中國人民的代表所制定,但事實上1946年的制憲國民大會代表,90%以上不是由中國人民選出,而是由中國國民黨指派。整個制憲過程台灣人民沒有參與,只有在最後即將三讀通過時,才臨時指派台灣17位沒民意基礎的國大代表出席。這部憲法前言所謂「受全體國民之託付」純屬虛構,連在當時都不具有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民意基礎。

接著,這部憲法公布實施不到半年,中國國民黨政權就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蔣介石父子在台灣成為終身制的統治者,萬年國會成為獨裁的幫兇。要之,這一部中華民國憲法在中國不曾真正實施即已經被宣告消滅,在台灣也有長達約40年沒有被認真施行過。至於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台灣雖走向分期付款式的民主化,且在這段期間內進行7次修憲工程,但依舊只能在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下,以違章建築式的少數「增修條文」接軌台灣民意,中華民國憲法本文全文為了維繫「法統」,則如神主牌般地不可移動。

其次,從「中華民國/中國共和國(Republic of China直譯)」定位來看,現行憲法可以說是以中國被取消承認的舊政府名義,在中國領域外實施的亡靈憲法。詳言之,中國國民黨政權1949年在中國內戰敗北,蔣介石流亡至台灣「復行視事」,無視正牌總統李宗仁的存在,在台灣重新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在此前的戰亂期間,中華民國憲法並無適用的可能,所謂行憲僅是空言,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已被推翻,中華民國憲法更理應不復存在。然而,敗逃至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權,為了保有代表中國的名分和在台灣執政的實益,仍繼續堅持所謂的「大中國意識型態」與「法統」,將台灣裝扮成為「民主的中國」,就國家名稱及實定法方面而言,均將中國國民黨政權過去在中國時期所使用的「中華民國」及其法律全盤施行於台灣,形成「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另一套非常態的法秩序。

這部憲法本文,沒有一個元素跟台灣2300萬人直接相關。雖從1991年起,台灣利用增修條文以凍結憲法本文方式進行憲政改造。惟綜觀歷次修憲,只能算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敢也無意從根本改起。從這部憲法前言與總綱所規定的中國國家元素未受凍結甚至原封不動的情形,可以看出這是一部與台灣毫無關連、不折不扣的中國憲法,並使台灣迄今背負「中國共和國(Republic of China)」之名,在國際上並與真正統治中國的「人民的中國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糾葛不清。反映在人民日常生活上,出國拿的護照,也非得要另外標註台灣(Taiwan)不可,否則就被當作中國(China)人看待,徒增困擾。問題根本癥結,就是亡靈憲法作祟。

最後從政治上而言,現行憲法是一部預設台灣與中國的統一為前提,剝奪台灣人民決定自己命運權利的虛擬統一憲法。詳言之,1991年第一階段憲改宣稱係以「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為前提。並昧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10月1日起已建國的歷史事實,將中華民國虛擬地分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個地區,從而不主張甚至反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而是以中華民國為名的大中國的一部分。在此「一國(中華民國)兩區(台灣/大陸地區)」的概念裡,台灣毫無國格,不過是個地理名詞。更嚴重的是,由於這個虛擬的中華民國主張的領域與其他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的領土重疊,導致台灣欲以中華民國走入國際社會,困難重重。

綜上所述,面對這部大中國憲法、亡靈憲法與虛擬統一憲法,用「整組壞光光」形容,亦非過言。憲政改革該有的幅度,已遠超越目前朝野所主張的範疇之外。只是務實而言,當代民主政治畢竟還是妥協與漸進的產物,所謂畢其功於一役,只是政治妄想。本屆立法院的所開啟的「憲改之窗」究竟能處理到什麼程度?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