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活動記錄】1105「史上第一次 台灣人公投修憲──十八歲公民權入憲的歷史意義」永社座談會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永社出版品】2022/10《漫談台灣司法實務——陳傳岳律師於永社「法政時空講故事」》
《漫談台灣司法實務——陳傳岳律師於永社「法政時空講故事」》
台灣永社於2012年12月25日由陳傳岳律師發起而成立,多數會員為年輕法律人及律師,頓然形成一股在野法曹的力量。彼時,會員對半世紀前的司法審判及檢察官偵查的實務運作,了解尚屬有限。本書從陳傳岳律師於1958年至2013年的審、檢、辯、學等經驗,娓娓道來半世紀間的法政時空,與現今社會的司法實務作為比較。
【書籍資訊】
作 者:陳傳岳著版 次:2022 年 10 月 初版出 版:社團法人台灣永社規 格:14.8 x 25 公分 (平裝)I S B N:978-626-96052-1-7
【實體購書】
*或請洽詢永社秘書處:contact@taiwanforever.org.tw、02-2388-3997
【作者介紹】
陳傳岳
1939年8月10日出生於台南市。
1958至1962年間於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接受法學訓練並取得法學士學位,後於1969年赴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法學院研讀,並取得法學碩士。
陳傳岳律師為台灣永社創會理事長,曾任檢察官及法官,為萬國法律事務所創所律師,並歷任律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民間司改會董事長等要職,長期參與民主運動、推動律師制度革新及司法改革等重大事務。
【書籍目錄】
005 【自序】陳傳岳006 【推薦序】實踐轉型正義的一塊拼圖 / 陳耀祥009 【推薦序】陳律師漫談司法實務 / 高涌誠012 【推薦序】正直公益又幸福的陳律師 / 鄭文龍021 【推薦序】走進法政時空 珍惜民主憲政 / 黃帝穎023 (一)台灣永社例會漫談台灣司法實務023 (二)法律學系畢業生面臨的考試026 (三)我讀台大法律學系的困惑030 (四)趙在田教授全心的關懷與解惑032 (五)王伯琦教授的啟發及灌注035 (六)邱聯恭教授力行法律:不要讓你的權利睡著了!038 (七)彭明敏教授超凡傑出,學生轟動039 (八)洪遜欣教授認真教學關愛學生040 (九)台灣法界三界分立:司法界、法學界及律師界042 (十)中國比較法學會的會員舞會043 (十一)大學法律系學生的三種志願046 (十二) 何孝元教授關心學生國家考試048 (十三)司法官訓練所的訓練051 (十四)司法官受訓有調查員或司法行政官陪訓053 (十五)司法官訓練所的分發,分別擔任法官或檢察官055 (十六)司法官訓練所第六期名列前茅結業者,卻是同期第一位辭職者056 (十七)鄭彥棻部長改革司法的權與能058 (十八)司法界醜聞:已婚檢察官公然花轎娶親059 (十九)我的大學同學家被調查局人員搜索、人被拘捕061 (二十)檢察官的外勤之一:驗屍063 (二十一)開棺驗屍的體驗066 (二十二)檢察一體,檢察長最大067 (二十三)「檢察官奉命不上訴案」068 (二十四)法院有大小,法官有強弱,案件有難易071 (二十五)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候補檢察官,調為台北地方法院法官076 (二十六)送閱制度的改變078 (二十七)院長外出未歸致發生未核閱的宣判,三天後承辦法官調離台北地方法院082 (二十八)法院的分案制度084 (二十九)破壞司法的是上級087 (三十)一位當時司法行政部民事司長的關說091 (三十一)整天審理二、三十件併案的竊盜案傍晚回家發現遭竊094 (三十二)法官的待遇與工作不平衡,怎辦?!096 (三十三)如何保障並提升法官的處遇,是司法改革的要務099 (三十四)法官的評鑑100 (三十五)法官在法庭上被律師欺負102 (三十六)我在民事強制執行處擔任法官105 (三十七)對影后汪萍及影帝王羽的人身假執行110 (三十八)民事強制執行本來是一件很美的事情114 (三十九)留學美國增進了解英美法的理論及運作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1105「史上第一次 台灣人公投修憲──十八歲公民權入憲的歷史意義」永社座談會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活動記錄】「訴願法與訴願決定拘束力」永社學術研討會
〈訴願決定對原處分機關的拘束力〉程明修
〈訴願決定拘束力—兼論訴願法修正草案〉吳志光
〈訴願法修法與展望〉莊國榮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活動記錄】「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從制度及法律面向開始」民主防衛系列(一)永社座談會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座談會紀要】08/27「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從制度及法律面向開始」永社民主防衛系列座談會(一)
活動時間:2022/08/27(六) 早上10:00~12:00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C會議室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0917「訴願法與訴願決定拘束力」永社學術研討會
- 為配合COVID-19防疫,現場實體參與人數上限30位,敬請完成線上報名,並填寫正確的聯絡資訊。
- 報名成功者將收到確認通知,如不克出席敬請提前告知,將名額保留給其他朋友。
- 敬請與會者「務必配戴口罩」,於入場前「配合體溫測量」,並以「酒精消毒雙手」。
- 考量疫情關係,現場僅提供瓶裝水,並請勿於會議室內脫下口罩飲食。
-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活動完畢後將上傳活動影音及相關資料至永社網站,歡迎上網觀看。
致詞人: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黃仁安/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主持人:
引言人:洪偉勝/律師、永社副理事長
吳志光/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程明修/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與談人:
李荃和/律師周宇修/律師、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
時間分配:
主持5min、引言2×20min、與談2×10min、問題討論20min
主持人:
孫迺翊/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引言人:
莊國榮/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與談人:
洪偉勝/律師、永社副理事長鄭光倫/東吳大學法學博士、永社理事
翁國彥/律師、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
時間分配:
主持5min、引言20min、與談3×15min、問題討論20min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0827「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從制度及法律面向開始」民主防衛系列(一)永社座談會
民主防衛系列(一)永社座談會
08/27(六)早上10:00線上直播: https://youtu.be/-Skd6xoG8sw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dT6E1bFT6jh58SZp7
(欲現場參與務必事先報名)
今年二三月起陸續發生數起規模大小不等的停電、盜剪電纜等事件,引發各界「敵國破壞」的聯想;烏俄戰爭中俄方對於烏克蘭各種重要設施發動攻擊,側面印證了關鍵設施保衛的重要性;近日因美國眾議院議長來台,而有許多政府機關網站、台鐵、電視台、大學等重要單位或設施遭受駭客攻擊。這些狀況使得台灣社會對於「如何保衛台灣關鍵基礎設施」產生諸多關注與討論。
去年永社曾針對台灣護國神山產業舉辦座談,與會者也提到:許多重要產業雖然不是政府所有,但與台灣國安仍息息相關,此類產業設施的風險因應與保衛亦是需要重視的議題。
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涉及面向非常廣泛,依據相關部門定義,不論「公私有、實體或虛擬、生產系統及網絡」,只要會因「人為破壞或自然災害受損,進而影響政府及社會功能運作,造成人民傷亡或財產損失,引起經濟衰退,以及造成環境改變或其他足使國家安全或利益遭受損害之虞者」都包含在內。而涉及核心業務運作,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持續營運所需之重要資通訊系統或調度、控制系統,亦屬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之重要元件,應配合對應之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統一納管,被稱為「國家關鍵資訊基礎設施」。
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分為「能源、水資源、通訊傳播、交通、銀行與金融、緊急救援與醫院、重要政府機關、高科技園區」等八類主領域,各主領域下再依功能業務區分次領域(如能源領域下分為電、油、氣等)。維持次領域運作所必須之設施設備、運輸網絡、資通訊系統、控制系統、指管系統、維安系統、關鍵技術等也都被涵蓋。究竟哪些是關鍵基礎設施?事涉機密與國安,政府未必適宜公開說明,而設施的數量、分部或規模等資訊也不見得適合公布。
台灣常有地震、颱風、水患等天然災害,更面臨敵對國家的威脅,在這樣的處境中,如何維護與保衛我們的關鍵基礎設施?隨著科技、產業、社會發展,關鍵基礎設施類型不斷變動,遭遇的挑戰也日新月異,這是一項極為複雜的議題,有許多不同面向,永社本次民主防衛系列座談,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及媒體人與我們一同探討,從制度及法律面開始檢視「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
【座談資訊】
活動時間:2022/08/27(六)早上10:00~12:00
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C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靠近捷運台北車站M8出口、台大醫院站2號出口、善導寺站2號出口)。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禇婉琳
08/27(六)早上10:00線上直播: https://youtu.be/-Skd6xoG8sw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dT6E1bFT6jh58SZp7
(欲現場參與務必事先報名)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41853426551643/
永社網站:http://www.taiwanforever.org.tw/2022/08/0827-forum.html
【座談陣容】
主持人: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與談人: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線上與會)
楊聰榮/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副教授
江雅綺/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副教授(線上與會)
林雨蒼/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時間分配:主持人10min、與談人20min、綜合討論30min
【注意事項】
1. 本活動現場聽眾人數上限十位,敬請完成線上報名並填寫正確的聯絡資訊。
2. 報名成功者將收到確認通知,如當天不克出席敬請提前告知,將名額保留給其他朋友。
3. 敬請與會者「務必配戴口罩」,於入場前「配合體溫測量」,並以「酒精消毒雙手」。
4. 現場提供冷熱水,請自備環保杯,勿於會議室內脫下口罩飲食。
5. 綜合討論時段每人發言請以2分鐘為限。
6.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活動完畢後預計三週內,除事先說明不方便錄影的部分外,將上傳座談影片及相關資料至永社網站,歡迎上網觀看。也歡迎於直播影片留言進行提問。
7. 歡迎訂閱永社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永社TaiwanForeverAssociation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活動記錄】「從清零到控制:台灣防疫政策轉型的下一步」永社同步線上座談會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座談會紀要】06/29「從清零到控制:台灣防疫政策轉型的下一步」永社同步線上座談會
直播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6HyLSU9UY
活動時間:2022/06/29(三)晚上19:00~20:30
活動資訊:https://fb.me/e/3eeRR5FQo
--
防疫政策轉向
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變異株進入Omicron時期,相較過往病毒株的高傳播效率,完全清零幾乎不可能。Omicron變異株爆發後,台灣第二劑疫苗接種率已破百分之八十,且輕症或無症狀比率近九成,因此防疫政策從「清零」轉為「共存」。在「共存」的框架中,防疫政策要如何調整,方能在符合憲法最小侵害原則下,達到「共存」的目的?在傳染率高、確診人數急速攀升的狀態中,醫療與行政量能已然超載,第一線防疫人員已無法妥善處理驟增的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對此,又該如何變動政策,同時兼顧防疫相關工作人員的勞動權、健康權,以及人民的健康權、財產權與工作權呢?
主持人吳樹民醫師指出:台灣醫療算得上世界頂尖,且台灣自日治時期以來長期注重衛生的習慣,加上之前SARS的經驗,這三年來,雖然有許多人不幸確診與病逝,但從結果上來看並不算太差。
關於防疫政策的檢討與防疫人員的困境
羅浚晅醫師認為,整體而言,自2019年疫情爆發起,便是對SARS經驗後,防疫制度與措施建立的總體檢。
羅醫師指出三項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是醫療生技產業的瓶頸,生技產業必須成為國家級重要產業,在這次疫情中,雖然有國產疫苗出現,但疫苗與抗病毒藥物主要仍仰賴歐美進口。其次,則是中央與地方溝通問題,諸如疫苗、藥物、防護裝備調配與面對確診者與疑似確診者的處理方式,因為溝通不良出現扞格,導致中央與地方政府無法有效率的處理問題,甚至有事後責任相互推諉的情形出現。最後,要注意到,不論是現在的防疫政策轉型或者未來的防疫政策制定,都需要各領域的專業參與,因為在疫情中,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病毒,還有資源調配、恐懼、假訊息,這些在政策實踐與調整上,都必須跨領域的專業共同研商,才能妥善解決問題。
關於防疫人員的困境,作為一位基層醫師的陳亮甫醫師表示,現在的急診壓力下降,是因為確診人數減少,以及視訊看診、藥師到府送藥等機制的成果。整體來說,台灣相比他國防疫並不太差,但過程中損失慘重,不只是產業與生命,也包括醫療人員的勞動權問題,若不能盡速解決,會導致疫情過後,醫療人員開始思考,「是否願意繼續在這個環境工作?」的問題。
在共存走向上,我們可以參考新加坡的政策,幾個月之前就有一個網站指出各個步驟,指引各種狀況的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疑似染疫以及確定染疫的狀況。
而台灣至今,對於COVID確診者,仍有很多特別的對待措施,雖然有正當理由,也確實Omicron的傳染力也比較強,但由於對病毒的不熟悉所產生的恐懼,往往會放大它的負面影響,使得差別對待措施強度較高。
也由於較高強度的隔離政策,在這幾波疫情下,大量資源消耗,補充不及,像是衛生所電話打不進去、1922被癱瘓。從第一線的觀點來看,政府訂了嚴格的確診定義,有些公司為了持續運作,員工大量進入醫院做PCR,加上嚴格的隔離措施,確實排擠了急性醫療需求患者的醫療處置,使醫護人員的溝通成本、心理壓力增加,也對患者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傷亡,導致醫病關係惡化。
去年Delta疫情時就出現的醫療人力缺口、護病比差距大、醫護過勞無法休假的問題,在Omicron爆發前並沒有獲得妥善解決,另一方面則是民眾心態仍然沒有轉變,還是有生病一定要就醫的思維;在急診第一線觀察,曾經有一度民眾有自我傷檢的意識,那時候是不是一個更好的轉型時機?但那時候政策上卻沒有轉變,導致Omicron爆發後,民眾還是一窩蜂衝醫院,再次上演上述問題。
關於空床數問題,陳醫師指出疾管署公布的空床數計算方式,是用較大範圍的方式計算的總值,但在台北市,特別是醫學中心,一旦疫情嚴峻,就是一床難求,這需要政府更努力地向人民說明,並非醫院有餘裕,卻刻意不予救助,而是每間醫院的承載量無法呈現在疾管署公布的數據上。
轉向共存不能過度鬆懈
姜冠宇醫師認為,雖然眼下政策朝向共存發展,但不能因此過度鬆懈警戒。這次COVID疫情,根據國外研究文獻指出,要流感化可能要等三十年,因為這次COVID病毒是RNA病毒,變異非常快,且為非階梯狀,新的變異株可能與過往變異株甚少相似,難預測變異方向,導致疫苗研發相對困難,因此現今疫苗只能減低重症。
而共存是一種政策,非單純醫學問題,為了因應迅速變種的病毒與有可能急速上升的確診數,政策制定上必調整醫療量能分配,未來要留更多醫療量能給兒童與老人。特別是台灣小孩因COVID罹患腦炎的機率高,病程也非常快,因此要有更統一的SOP通報與就醫流程產出,才能避免新北恩恩案之悲劇發生。
所謂「無敵星星」,也就是感染一次後就能終生免疫的概念,只在Delta與更早之前的變異株適用,這次Omicron並不適用,特別是老人與兒童再度感染率還是很高。所以兒童、老年人與慢性疾病患者這些較脆弱族群,應該要在新變異株BA.4、BA.5全面入侵台灣前,盡速完成疫苗接種,避免重症與死亡。
共存的另一個面向,是因應染疫後的後遺症與Long COVID。姜醫師認為,這兩項問題已經不單純是生理上的問題,必須同時處理心理狀況,有許多年輕人因痊癒後的後遺症,導致每天只能睡兩三個鐘頭與記憶退化,在兢爭激烈的學校與職場中,嚴重影響心理層面,必須有更多社會資源介入,也應避免歧視,與不當評價。
共存有哪些法律問題?
張雁翔研究員指出,面對疫情,法律往往扮演著在衝擊後出來檢視的角色,在疫情迅速變化下,檢視國家行為違法性的審查密度就必須降低,因為過於嚴格的法律制定與違法性審查,可能導致防疫政策的緩不濟急與靈活性下降,反而有礙人民得到較好的醫療照護。
但這並非意味著防疫政策能夠毫無拘束的脫離違法性審查,至少用來防疫的隔離措施,從釋字690號來看,是受到憲法嚴格保護的人身自由限制,還是必須經過明確的法定程序,並且有救濟管道,包括提審與行政訴訟。
另一方面,值得大家進一步思考的法律問題,分別是保險問題,以及後疫情時代的Long COVID以及確診後遺症問題。
前者,保險法有規定保險業者可以因為風險突然增高解除契約,但這次疫情保險理賠爭議,保險業者似乎沒這麼做,反而出售了更多防疫險,直至風險實現,人民要求理賠保險公司才主張複保險拒賠。保險究竟是一個投機獲利工具或是分擔風險損害的方法?後者,則是要思考我們是不是要針對Long COVID以及確診後遺症,立法給予社會福利支援以及反歧視措施。
關於緊急情況就醫的行政規則是不是有瑕疵?雁翔研究員認為,我們能從新北市恩恩案中理解,新北市要求確診者就醫,需要衛生局同意派車,有集中事權,妥善分配資源的意圖,但對於緊急情況的處置,是否還要如此僵化的遵循行政規則?這是值得檢討的地方。
最後,在疫情剛爆發、美國疫情最嚴峻的時期,當時仍身處美國的張雁翔研究員也提到,其實美國沒有什麼管控期,一開始就共存,最有爭議的法律問題其實是強制公務員施打疫苗問題,這些案件目前仍然在美國司法系統訴訟中,尚未有定論;反而私立學校強制教職員接種疫苗,已獲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定為合憲,因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這是一個私人和私人的關係,並沒有國家權力強制介入。不過台灣在COVID疫情中的疫苗政策,向來多以鼓勵取代強制,因此相對問題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