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和(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澄社社長、永社監事)
蘋果日報/蘋評理 2020.08.30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830/6K323K6WPJFEVGTYM4BMIREOKI/
8月28日,大法官做出釋字第793號解釋,宣告《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黨產條例》)合憲,為台灣轉型正義工程打了一劑強心針。當國家從獨裁、威權轉型為民主,對過去系統性的國家與主宰政黨之暴力、人權侵害,包括財產的不當侵奪,都應進行調查、究責加害者與賠償被害者,以修復社會創傷,積極鞏固民主、教育下一代。Never Again,面對陰暗過去,在民主轉型過程中,為追求民主鞏固,必須正面面對昔日威權統治,作為轉型正義工作,必不可缺。
《黨產條例》無疑是個試金石:只要是在體系性不法行為範疇內──包括在黨國一體下,政黨利用其凌駕與主宰國家及社會的優勢地位,違反實質正義、牴觸實質法治國原則的取得財產,自當加以追討索還。它來自最素樸的正義認識,所謂「任何人不得從自己的不法行為中獲利」、「任何人不得因他人受損而受益」,2000年前羅馬法的原則,早成普世價值,個人此然,政黨也不例外。有反對意見曾謂:台灣解嚴與民主化逾30年,連政黨輪替都3次了,可見黨產影響力不大,「是以並無激烈追討之必要」──所以應繼續保有不法不當之取得?令人費解。
黨產顯示出掠奪與不公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Maurice Halbwachs(哈伯瓦赫)在1920年代,提出「集體記憶」(mémoire collective)說法:試圖從個人記憶所呈現的社會根源出發,探索某一族群或群體之集體記憶形式。Halbwachs認為,要探討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內,當代與過去事件間的相互影響,例如人們對於威權過去、乃至於當前追討不當黨產,可運用所謂集體記憶。記憶,其實是一種社會形成的過程,只要人們有著什麼樣的集體記憶,就會產生制約群體成員,使大家做出何等集體行為的效果。在此,個人顯然活在群體之內,超出個別層次之外,眾多的個人,其實會形成集體的共同性。
所謂「我們記憶中的」,不是那種真的「每個人記得自己什麼獨特的經驗」,而是透過成員相互間,那種互動的、中介的或意識的交流,才會形成個人與集體的記憶。台灣社會,猶記得昔日獨裁威權統治下的扭曲、不義與聞之不絕的災禍嗎?為何我們的集體記憶,從未被如實而全面性的記載與喚起?
對Halbwachs而言,記憶的本身就是社會實踐,個人與集體的記憶相互貫穿,彼此穩固。然而,記憶不是將存於回憶之中、早在深處的印象與觀感,「重新挖出」,而是將過去之事物當代化。過去的事實與記憶,無法簡單地重現,必須擺在當代時空下,從歷史與社會視野中去形塑與建構。作為集體的展現(représentation collective):只要涉及過去、談到歷史,事實上都是為了當代,個人與社會群體,都在進行「為當代而建構過去」的志業。
許多轉型正義研究者,注意到百年前的Halbwachs:放諸台灣,面對威權過去,重拾對正義的渴望,我們必須一起回憶過去,理解真相,找出深藏的台灣社會集體記憶,例如黨產所顯示之掠奪與不公,然而,台灣社會的決心與意志真正出現了嗎?
不肯真心面對陰暗過去
研究者指出,摭拾可見的,當代各國政黨,都努力化繁為簡,令其黨綱與政策盡付彈性,迎合大眾口味,偏好綱領式,最後,吾人完全看不到政黨清晰的政策何在。慢慢的,人民將習以為常,視之為政黨工具性的行為模式,一種沒有原則的機會主義,最終,政黨與人民會一起攜手通往反民主。在此趨勢下,司法越來越受重視,重要政治議題,大家有志一同,交給司法來決定,不論是政黨或人民,都被迫使用非政治、例如以訴訟來達成政治目標。
《黨產條例》引發的法律爭議,說穿了,就是不肯真心面對陰暗過去,只會濫用當代的政治鬥爭語言,當然,還要加上似是而非的法律名詞與指控,然後,嚴肅之「政治的」思索黯然淡去。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才是一切的關鍵,寄望793,能作為新的契機。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會後新聞稿】0828「有你,國家才不安全」記者會
「有你,國家才不安全」 |
台教會永社酸馬:有你,國家才不安全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參加「國家不安全」研討會,批評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是把國家推到戰爭邊緣,還提到中國對台「首戰即終戰」,爰此,台灣教授協會與台灣永今(28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回應馬英九,因為「有你,國家才不安全」。台灣教授協會代會長陳俐甫痛斥馬英九根本就是「為匪宣傳」,實在愧對"前元首"身分,永社理事長黃帝穎直批馬英九強推九二共識,「舔共賣台」毫不避諱。
![]() |
陳俐甫/台灣教授協會代會長 |
台灣教授協會代會長陳俐甫說馬英九是前任三軍統帥,也算是台灣國防的內幕者,理應穩定軍心,卻反其道而行瓦解軍心、失言又失格,有愧前元首身分;馬英九跟中國沆瀣一氣,擔任總統八年坐視中國軍備升級,卻沒有相應進行國防武器的轉代轉型,他任內正是共諜案爆發最多的時候,而且還是美國政府通知台灣的;馬是破壞台灣自衞能力的罪人,為的是早日實踐馬父「化獨漸統」的遺願。「首戰即終戰」是中國防止台灣「以武謀獨」的心戰謀略之一,絕不可輕忽。
黃帝穎/永社理事長、律師 |
永社理事長、律師黃帝穎直批,馬英九為了強迫推銷九二共識,大喊首戰即終戰、美軍不會來等言語,企圖瓦解台灣國軍士氣及人民防衛信心,根本舔共舔到背棄民主。近日雷根號航母戰鬥群及美軍機現蹤台海、史上首次美國AIT處長陪同台灣蔡英文總統到前線金門出席823砲戰紀念活動,象徵台美共同保衛台海安全,更讓馬英九與中共的「恐嚇牌」失效。
莊國榮/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莊國榮提到,習近平統治的中共政權越來越像希特勒統治的納粹政權,要維護台灣的安全,絕對不能被馬英九的失敗主義及投降主義誤導,加上美國在貿易、科技、軍事和全球影響力上,已經與中共政權展開新的冷戰,美國介入台海戰爭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謝佩芬/民主進步黨國際部副主任 |
民主進步黨國際部副主任謝佩芬認為,身為馬英九哈佛學妹很丟臉,因為馬英九眼裡只剩九二共識,論述不合時宜又毫無現實感,台灣的生存若是依靠在中共獨裁政權,根本是請鬼拿藥單,謝佩芬更是嘲諷馬英九所謂的「國家不安全會議」,就是一群曾讓國家陷入不安全的人開的會議,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宋承恩/經民連智庫主權組召集人 |
經民連智庫主權組召集人宋承恩說,馬英九等人所提倡的是假和平之名,實為侵略鋪路的「苟和論」,完全不提中國的極權擴張,彷彿關係的緊張是受害者的錯,且苟和論最大的問題是默認中國對台灣用武的合法性,宋承恩認為面對中國武力威脅,問題根本不是在美中之間選邊站,而是拒絕或接受武統。這點上沒有模糊空間。
凃峻清/前台大學生會會長 |
前台大學生會會長凃峻清表示,馬政府執政期間,弱化外交國防,全力增溫兩岸關係,才是讓台灣變得不安全,進而失去抵禦侵略能力的原因。以教育政策來說,馬政府對大量的「假學術、真統戰」的交流團毫不設防,替中國在台灣佈下廣泛的統戰協力網絡,其實就是中國統戰與弱化台灣的一環。
時間:2020/08/28(五)早上10點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3樓A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主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永社
主持人:陳俐甫/台灣教授協會代會長
出席者:黃帝穎/永社理事長、律師
莊國榮/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謝佩芬/民主進步黨國際部副主任
宋承恩/經民連智庫主權組召集人
凃峻清/前台大學生會會長
--
【相關報導】
*自由時報/馬英九提「首戰即終戰」 黃帝穎批「舔共賣台」
*沃草/台教會痛批馬英九「首戰即終戰」為匪統戰:有你,臺灣才不安全!
*多維新聞/民進黨幹部:台灣靠中共生存 猶如「請鬼拿藥單」
*NOWnews今日新聞/抨擊馬英九 本土社團嗆:有你,國家才不安全
*臺灣時報/台教會批馬英九 有你國家才不安全
【會後新聞稿】0828「讓明哲報平安:830國際強迫失蹤日」記者會
本周日8月30日為國際強迫失蹤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Disappeared),最早是由拉丁美洲失蹤與被拘留者親屬協會聯盟提出,目的在於提醒社會大眾、政府正視因各種原因而被失蹤的人們,而台灣人在中國其實也面臨嚴重的強迫失蹤威脅。2017年3月在中國失蹤數月的李明哲即是一例,他在2017年11月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送入湖南赤山監獄,至今仍無法對外撥打親情電話或寫信,形同再度失聯。
邱伊翎/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 |
楊剛/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研究員 |
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
曾建元/華人民主書院董事主席 |
札西慈仁/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 |
張馳/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倡議部副主任 |
彭至誠/永社秘書 |
「讓明哲報平安:830國際強迫失蹤日」記者會 |
時間:2020年8月28日(五)上午10:00
地點:慕哲咖啡(台北市鎮江街3-1號)
出席名單:
邱伊翎/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
楊剛/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研究員
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曾建元/華人民主書院董事主席
札西慈仁/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
張馳/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倡議部副主任
彭至誠/永社秘書
--
【相關報導】
*美國之音/國際強迫失踪日前夕台灣人權團體呼籲中國政府釋放活動人士李明哲
https://www.voachinese.com/a/taiwn-lee-mingche-20200828/5561525.html
*自由時報/近600台人在中國失蹤 人權團體:「港版國安法」加劇隱憂
https://video.ltn.com.tw/article/f7AaRUaOeag/PLI7xntdRxhw2bVR8ud6xVz7VXiluQ9HTL
*公視新聞/8/30國際強迫失蹤日 李明哲等案受關注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92143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黨主席馬英九Ⅲ:最後一滴血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思想坦克/天將奔烈 2020.08.25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08/25/82501
前總統馬英九基金會於本月22日舉辦「國家不安全研討會」,針對台中關係乃至國際局勢多所批判,場面隆重盛大。全場的焦點,原本應在馬英九身上。豈料當日僅受邀出席、沒有安排上台的前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72歲)一句誇讚馬英九(70歲)乃「年華正盛,經驗豐富」的8字金句,旋即反客為主,瓜分了許多新聞版面。
先別嘲笑吳敦義
觀乎近日輿論討論風向,大抵多從譏諷消遣角度看待稱馬英九「年華正盛」的違和感。不過平心而論,俗諺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那個是千百年前農耕社會「已經沒有用」的古早標準。鑑於現代醫藥科學進步,台灣已從高齡化社會迅速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2019年9月公布的「2018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男性平均壽命已為77.5歲。從一般社會標準而言,稱讚70歲的資深公民「年華正盛」的確有點過譽;但以身體康健硬朗、財富也自由寬裕的馬英九來說,理當可輕易跨越平均壽命標準。
尤其相較於中國國民黨近年黨政層峰人物多以高壽離世狀態,吳敦義這句「年華正盛」,並不為過。
吳敦義8字金句的前4字,飽受嘲諷,也搶盡了風采。其實後4字「經驗豐富」,才饒富深意,值得推敲。析言之,「重返執政」是中國國民黨這幾年最迫切的願望,而在台灣當代民主憲政體制下,執政要靠選舉,博取選民支持。目前黨內最會選舉、戰功彪炳者,當首推馬英九。
回顧1998年台北市長大選,儘管亦有王建煊參選,但馬英九仍以51.13%的得票率擊倒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市長。2002年台北市長連任,馬英九再以64.11%成功連任,擊敗民進黨推派的李應元。2008年總統選舉,馬英九、蕭萬長的搭配以58.45%得票率,碾壓民進黨謝長廷、蘇貞昌的41.55%。到了2012年尋求連任總統之際,馬英九、吳敦義的搭配猶以51.60%的過半得票率,大勝民進黨的蔡英文、蘇嘉全搭配。
從1998年到2012年,馬英九歷經4場大型選戰所向披靡,民進黨的陳水扁、蔡英文、蘇貞昌等皆曾為其手下敗將。近幾年來,台灣政壇上「戰神」稱號被浮濫運用,卻往往不堪一擊、稍縱即逝。放眼近20餘年來台灣的大型選戰裡,恐怕只有勝選經驗豐富的馬英九,最配得上戰神這個稱號。
英九一出,黨內誰與爭鋒?
中國國民黨主席這個位子,馬英九相當熟悉,其第1次當主席期間為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辭職原因則是因特別費案遭起訴,遂依承諾請辭主席職務。接著第2次則是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間,以總統之姿擔任黨主席,後因2014年縣市長選舉結果不盡理想,遂宣布請辭負責。若明年再上演「黨主席馬英九第3集」,也非不可期待。
尤其,在前述「國家不安全研討會」結尾的「圓桌論壇」上,馬英九主持時指出,如果兩岸開戰,絕對是萬民受害,國家領導人不應想像人民會受多大傷害,而是不要讓戰爭發生,同時並宣布「從現在起到他告別世界的那一天,一定要防止兩岸戰爭的發生」等語,相當耐人尋味。
試想:馬英九現為卸任元首,乃無政治上實權的一介平民。這段豪邁的發言,鮮明地透露出馬英九的確仍懷抱著豐盛飽滿的政治企圖心。為了達到此目的,最可能的預測路徑,即是明年參與中國國民黨選舉,先第3度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若2022年地方大選成績單亮眼,則可再一舉進軍2024年總統大選。英九一出,所有檯面上可能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的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試問誰能與其爭鋒?
刑事豁免權,解被告英九之危
為何馬英九這把年紀還要積極參與政治,先選黨主席、再爭取再任總統?箇中也有其不得已的法律苦衷。2018年7月北檢偵結三中案、舊中央黨部交易案,依涉犯證券交易法之非常規交易、特別背信罪、刑法背信等罪嫌,起訴前總統馬英九、前中投董事長張哲琛、前中投總經理汪海清、前立委蔡正元等人。本案迄今還在台北地方法院審理,離一審判決已遙遙無期,更遑論判決定讞。至於國發院土地案、富邦併北銀案2案,也還在偵察中,結果未知。
被那麼多官司卡住的被告馬英九,在總統不思考特赦下,最有效率的生存之道,就是憲法第52條的「刑事豁免權」。只要被告馬英九能於2024年5月再次擔任總統,其所有涉案即進入暫時性的程序障礙,如此佈局,並不難判讀。
美國動作片巨星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以73歲之年拍了《藍波:最後一滴血》,片中依舊大殺四方。「年華正盛,經驗豐富」的前總統馬英九,於2021年出馬角逐中國國民黨主席。這齣《黨主席馬英九Ⅲ:最後一滴血》戲碼,絕非天馬行空,明年就敬請各界拭目以待。
思想坦克/天將奔烈 2020.08.25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08/25/82501
前總統馬英九基金會於本月22日舉辦「國家不安全研討會」,針對台中關係乃至國際局勢多所批判,場面隆重盛大。全場的焦點,原本應在馬英九身上。豈料當日僅受邀出席、沒有安排上台的前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72歲)一句誇讚馬英九(70歲)乃「年華正盛,經驗豐富」的8字金句,旋即反客為主,瓜分了許多新聞版面。
先別嘲笑吳敦義
觀乎近日輿論討論風向,大抵多從譏諷消遣角度看待稱馬英九「年華正盛」的違和感。不過平心而論,俗諺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那個是千百年前農耕社會「已經沒有用」的古早標準。鑑於現代醫藥科學進步,台灣已從高齡化社會迅速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2019年9月公布的「2018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男性平均壽命已為77.5歲。從一般社會標準而言,稱讚70歲的資深公民「年華正盛」的確有點過譽;但以身體康健硬朗、財富也自由寬裕的馬英九來說,理當可輕易跨越平均壽命標準。
尤其相較於中國國民黨近年黨政層峰人物多以高壽離世狀態,吳敦義這句「年華正盛」,並不為過。
吳敦義8字金句的前4字,飽受嘲諷,也搶盡了風采。其實後4字「經驗豐富」,才饒富深意,值得推敲。析言之,「重返執政」是中國國民黨這幾年最迫切的願望,而在台灣當代民主憲政體制下,執政要靠選舉,博取選民支持。目前黨內最會選舉、戰功彪炳者,當首推馬英九。
回顧1998年台北市長大選,儘管亦有王建煊參選,但馬英九仍以51.13%的得票率擊倒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市長。2002年台北市長連任,馬英九再以64.11%成功連任,擊敗民進黨推派的李應元。2008年總統選舉,馬英九、蕭萬長的搭配以58.45%得票率,碾壓民進黨謝長廷、蘇貞昌的41.55%。到了2012年尋求連任總統之際,馬英九、吳敦義的搭配猶以51.60%的過半得票率,大勝民進黨的蔡英文、蘇嘉全搭配。
從1998年到2012年,馬英九歷經4場大型選戰所向披靡,民進黨的陳水扁、蔡英文、蘇貞昌等皆曾為其手下敗將。近幾年來,台灣政壇上「戰神」稱號被浮濫運用,卻往往不堪一擊、稍縱即逝。放眼近20餘年來台灣的大型選戰裡,恐怕只有勝選經驗豐富的馬英九,最配得上戰神這個稱號。
英九一出,黨內誰與爭鋒?
中國國民黨主席這個位子,馬英九相當熟悉,其第1次當主席期間為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辭職原因則是因特別費案遭起訴,遂依承諾請辭主席職務。接著第2次則是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間,以總統之姿擔任黨主席,後因2014年縣市長選舉結果不盡理想,遂宣布請辭負責。若明年再上演「黨主席馬英九第3集」,也非不可期待。
尤其,在前述「國家不安全研討會」結尾的「圓桌論壇」上,馬英九主持時指出,如果兩岸開戰,絕對是萬民受害,國家領導人不應想像人民會受多大傷害,而是不要讓戰爭發生,同時並宣布「從現在起到他告別世界的那一天,一定要防止兩岸戰爭的發生」等語,相當耐人尋味。
試想:馬英九現為卸任元首,乃無政治上實權的一介平民。這段豪邁的發言,鮮明地透露出馬英九的確仍懷抱著豐盛飽滿的政治企圖心。為了達到此目的,最可能的預測路徑,即是明年參與中國國民黨選舉,先第3度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若2022年地方大選成績單亮眼,則可再一舉進軍2024年總統大選。英九一出,所有檯面上可能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的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試問誰能與其爭鋒?
刑事豁免權,解被告英九之危
為何馬英九這把年紀還要積極參與政治,先選黨主席、再爭取再任總統?箇中也有其不得已的法律苦衷。2018年7月北檢偵結三中案、舊中央黨部交易案,依涉犯證券交易法之非常規交易、特別背信罪、刑法背信等罪嫌,起訴前總統馬英九、前中投董事長張哲琛、前中投總經理汪海清、前立委蔡正元等人。本案迄今還在台北地方法院審理,離一審判決已遙遙無期,更遑論判決定讞。至於國發院土地案、富邦併北銀案2案,也還在偵察中,結果未知。
被那麼多官司卡住的被告馬英九,在總統不思考特赦下,最有效率的生存之道,就是憲法第52條的「刑事豁免權」。只要被告馬英九能於2024年5月再次擔任總統,其所有涉案即進入暫時性的程序障礙,如此佈局,並不難判讀。
美國動作片巨星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以73歲之年拍了《藍波:最後一滴血》,片中依舊大殺四方。「年華正盛,經驗豐富」的前總統馬英九,於2021年出馬角逐中國國民黨主席。這齣《黨主席馬英九Ⅲ:最後一滴血》戲碼,絕非天馬行空,明年就敬請各界拭目以待。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新冠危機與最低工資
林佳和(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澄社社長、永社監事)
蘋果日報/論壇 2020.08.24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824/T5YATZAYLNFFTKTQ5LBS4OECJA/
8月19日,勞動部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決議月薪從2萬3800元調至2萬4000元;時薪由158元調至160元,仍須等待行政院拍板定案。中央社報導,資方委員表示,過去在SARS、金融風暴,基本工資都凍漲,這次新冠疫情影響更勝,外銷衝擊很大,如提高基本工資,尤其不利於傳統產業,台灣85%屬中小、微型企業,在勞健保、基本工資三漲下會撐不住。勞方委員則回歸數據討論,認為應參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GDP(國內生產毛額)等參數,雖不能達調漲3%的理想,但仍能連5年調漲。
政府政策各黨立場未明
名為基本、實為最低工資的制度,每年照例上演一齣爭執大戲,特別在經濟或任何危機之時。相對的,台灣似嫌平和,既無如他國前奏曲般的專家委員會評估與建議,引發不同研究陣營的聲援爭執,而真正好戲上台,勞資又多停留於各自立場表述,看似熱鬧,或有激烈,實則不免空洞無謂。重要的是:政府政策何在?政黨們又如何疏理表態?面對底層勞動者切身的最低工資,如此不免令人氣餒。
慶幸的,那種(新)古典、勞動市場均衡理論的教條,那種德國經濟學者、新自由主義概念首創者Alexander Rüstow(1885-1963)口中的「經濟神學」,至少未出現在本次專業言說中。「基本工資,甚至《勞基法》或其他保護勞工之法令,都會產生不利於勞動需求的結果,對不同年齡層的男女勞工,都顯著的牽動其失業率的上揚」,這個曾令人怵目驚心的經濟學者警語,「提高最低工資=惡化失業」,是否真的經得起實證檢驗?能否指引任何有意義的政策形塑?
極端的個體經濟、個別企業導向,強調個人作為市場主體的思考方式,以「價格」(工資)作為勞動市場的牽引核心──相對於其他如商品、資本或貨幣市場的仍會考慮其他變數,只看到工資「市場淨空效果」,避而不談工資可能產生之其他功能:諸如資訊、控制、激勵、保障,將勞動視為一「獨立封閉的市場」,孤立觀察,忽略勞動市場管制可能產生的經濟正面效果,特別是明顯降低交易成本,這些早早出現於許多經濟學論述的反省,值得深思。
即便主流經濟學界未完全鬆口,新古典經濟學派之威信未全盤淪喪,然而,就算以新自由主義供給導向經濟路線為主的英美諸國,近年來,社會各界、政府部門,均見支持最低工資的倡議,包括應時時檢討而每年提高數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針對美國數次提高最低工資,直言:「我們看不到任何失業率上的反應。失業率只是明顯的繼續下降。」
考量勞動者與總經需求
2006年,650位美國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得主Kenneth Arrow、Robert Merton Solow,以及6位美國經濟學會(AEA)的前任會長,共同提出「提高最低工資」(Raise the Minimum Wage)呼籲,訴求「適當的提高聯邦以及各州的最低工資,將極為明顯的改善低工資勞動者及其家庭的生活,不會產生批評者所警告的負面效果。」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Merton Solow說:「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害怕最低工資……我們早已發現,因為擔心失業惡化,所以反對實施最低工資,根本就不正確。」歐洲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最低工資應為各國平均薪資至少50%水準」,許多經濟學家深信,即便在經濟表現不佳之時,仍應提高最低工資,如果大家還記得有所謂總體經濟、應提高整體國民購買力的話。
在新冠危機下,預計今年稅收將減少近4兆新台幣的德國,上月甫決定將最低時薪,分兩年由9.35提高歐元至10.45歐元,約新台幣40元──相對於吾國本次提高2元,布蘭登堡邦針對政府採購廠商,更明定最低時薪為13歐元,折合台幣450元以上。如最低工資法制訂,不應只是程序法制化,更重要的是政策何去何從。勞資各自表態,固不足奇,但能否有更精準的、更考量底層勞動者與總體經濟需求的思維?不是儀式性的,不是來自於靈機一動或就地叫價的?最低工資,不僅考驗執政者,也考驗社會的市場理念與價值觀。
蘋果日報/論壇 2020.08.24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824/T5YATZAYLNFFTKTQ5LBS4OECJA/
8月19日,勞動部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決議月薪從2萬3800元調至2萬4000元;時薪由158元調至160元,仍須等待行政院拍板定案。中央社報導,資方委員表示,過去在SARS、金融風暴,基本工資都凍漲,這次新冠疫情影響更勝,外銷衝擊很大,如提高基本工資,尤其不利於傳統產業,台灣85%屬中小、微型企業,在勞健保、基本工資三漲下會撐不住。勞方委員則回歸數據討論,認為應參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GDP(國內生產毛額)等參數,雖不能達調漲3%的理想,但仍能連5年調漲。
政府政策各黨立場未明
名為基本、實為最低工資的制度,每年照例上演一齣爭執大戲,特別在經濟或任何危機之時。相對的,台灣似嫌平和,既無如他國前奏曲般的專家委員會評估與建議,引發不同研究陣營的聲援爭執,而真正好戲上台,勞資又多停留於各自立場表述,看似熱鬧,或有激烈,實則不免空洞無謂。重要的是:政府政策何在?政黨們又如何疏理表態?面對底層勞動者切身的最低工資,如此不免令人氣餒。
慶幸的,那種(新)古典、勞動市場均衡理論的教條,那種德國經濟學者、新自由主義概念首創者Alexander Rüstow(1885-1963)口中的「經濟神學」,至少未出現在本次專業言說中。「基本工資,甚至《勞基法》或其他保護勞工之法令,都會產生不利於勞動需求的結果,對不同年齡層的男女勞工,都顯著的牽動其失業率的上揚」,這個曾令人怵目驚心的經濟學者警語,「提高最低工資=惡化失業」,是否真的經得起實證檢驗?能否指引任何有意義的政策形塑?
極端的個體經濟、個別企業導向,強調個人作為市場主體的思考方式,以「價格」(工資)作為勞動市場的牽引核心──相對於其他如商品、資本或貨幣市場的仍會考慮其他變數,只看到工資「市場淨空效果」,避而不談工資可能產生之其他功能:諸如資訊、控制、激勵、保障,將勞動視為一「獨立封閉的市場」,孤立觀察,忽略勞動市場管制可能產生的經濟正面效果,特別是明顯降低交易成本,這些早早出現於許多經濟學論述的反省,值得深思。
即便主流經濟學界未完全鬆口,新古典經濟學派之威信未全盤淪喪,然而,就算以新自由主義供給導向經濟路線為主的英美諸國,近年來,社會各界、政府部門,均見支持最低工資的倡議,包括應時時檢討而每年提高數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針對美國數次提高最低工資,直言:「我們看不到任何失業率上的反應。失業率只是明顯的繼續下降。」
考量勞動者與總經需求
2006年,650位美國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得主Kenneth Arrow、Robert Merton Solow,以及6位美國經濟學會(AEA)的前任會長,共同提出「提高最低工資」(Raise the Minimum Wage)呼籲,訴求「適當的提高聯邦以及各州的最低工資,將極為明顯的改善低工資勞動者及其家庭的生活,不會產生批評者所警告的負面效果。」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Merton Solow說:「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害怕最低工資……我們早已發現,因為擔心失業惡化,所以反對實施最低工資,根本就不正確。」歐洲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最低工資應為各國平均薪資至少50%水準」,許多經濟學家深信,即便在經濟表現不佳之時,仍應提高最低工資,如果大家還記得有所謂總體經濟、應提高整體國民購買力的話。
在新冠危機下,預計今年稅收將減少近4兆新台幣的德國,上月甫決定將最低時薪,分兩年由9.35提高歐元至10.45歐元,約新台幣40元──相對於吾國本次提高2元,布蘭登堡邦針對政府採購廠商,更明定最低時薪為13歐元,折合台幣450元以上。如最低工資法制訂,不應只是程序法制化,更重要的是政策何去何從。勞資各自表態,固不足奇,但能否有更精準的、更考量底層勞動者與總體經濟需求的思維?不是儀式性的,不是來自於靈機一動或就地叫價的?最低工資,不僅考驗執政者,也考驗社會的市場理念與價值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