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率是大罷免成功關鍵,7月26日,回家投下「同意罷免」票!|
本週六(7月26日),台灣將舉行第一波共計24位立法委員的罷免投票行動。由各地公民運動催生的罷免團體及自主公民,正密集展開最後階段的催票行動,為罷免案衝刺倒數。
自2024年以來,在野黨(包含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以下簡稱「藍白」)於立法委員選舉中取得過半席次,利用多數決擋下許多重要的國防法案(如兩岸條例第9條及第91條的立委赴中應報備之修法遭擋、資通安全法之修法遭擋等)、及轉型正義法案(如國家推動轉型正義法、不義遺址保存條例均未能排進委員會審議等);藍白又屢次違反正當立法程序—在表決前提出大量臨時動議的情形下,使資訊不公開,並通過許多有違反五權分立、已確定違憲或有違憲爭議的法案:如113年憲判字第9號宣告藍白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之修法違憲;《憲法訴訟法》之修法導致我國憲法法庭遭癱瘓;《財政收支劃分法》之修法恐掏空中央財政;總預算案 之審議大幅刪減與凍結多個政府部門業務經費及專項計畫,已導致多個國家機關面臨無法運作困境。
以上種種,都導致台灣的民選國會已失去代議民主的功能,台灣人民普遍對國會失去信任。
更令人矚目的是,藍白聯手在近期通過「普發一萬元現金」法案(《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眾消費韌性特別條例》),此舉公然違反權力分立原則、違憲侵奪行政院編列預算的權力;國民黨總召傅崑萁又利用部分民眾對權力分立原則的不甚理解,表示「若大罷免成功,一萬塊將被沒收」公然開出空頭支票進行買票。
目前,藍白已提案但尚未通過、且有違憲疑慮的法案包括「中配六改四」(《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修正案,旨在將中國籍配偶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的最短年限由現行6年縮減為4年);《離島建設條例》修正案將開放土地使用限制、開放中國人士及中資、中國執照醫療人員自由進出及進駐、執業;2025年度尚有多項特種基金預算案尚待審議。
台灣距離下一次立委選舉還剩兩年半,而在接近7月26日罷免案投票的倒數計時日,我們想跟大家說:這波大罷免必須成功。因為,這關係到台灣的民選國會,在未來是否能夠回歸民主原則的運作?這關係到台灣人民未來是否要面對更多毀憲賣台的法案?
投票率是成功關鍵:同意罷免一票的價值大於一票
以2024年立法委員選舉之台北市第一選區至第八選區為例,第三選區未投中國國民黨籍王鴻薇的有效票數占選舉人數約34%(投票率73.92%)、第四選區未投李彥秀者約38%(投票率75.63%)、第六選區未投羅智強者約33%(投票率73.15%)、第七選區未投徐巧芯者約34%(投票率73.95%)、第八選區未投賴士葆者約38%(投票率74.96%);上述未投KMT的有效票也計入民眾黨選票。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案第三階段須同時符合兩項門檻:
1. 同意票數達選舉人總數25%;2. 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
綜上,若以2024年台北市立委選舉的最低投票率約73%、未投KMT之有效票平均約為選舉人數35%為參考,那麼本次罷免案要通過「同意票數達選舉人總數25%」門檻並不容樂觀:即便參照2024的74%投票率,也等同需要當時投票人數中至少34%投下同意罷免票,才能夠過「同意票數達選舉人總數25%」的門檻,更何況,過去十年間之罷免案投票率從未超過50%。
而若要同時符合第二項門檻「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則再需要50%以上投票人數中投下同意罷免票,方能通過。
由於罷免案的法定門檻是以「選舉人數」為計算基礎,而非實際投票人數,因此當同意罷免者的投票率越低,越難達到25%門檻。換句話說,本次罷免難度相當高,而其中的成功關鍵即是「同意罷免人的投票率」:你的一票同意,價值大於一票。
最後,我們想再次強調:國會的癌細胞,不要再留三年!本周末,7月26日,回家投票!
--
註1. 選舉人數不等於投票人數。
註2. 本文計算之基數來源為中央選舉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