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活動記錄:永社2023年轉型正義工作坊(活動已結束)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拼裝車」核四若重啟 全台壟罩風險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陳炳煇/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
江雅綺/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ETtoday新聞雲/雲論 2021.11.07

2011年的《自然》期刊上,世界核能運作組織(在車諾比事故之後為核安組成)的主席說,人口密度是核能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若我們以台灣的人口密度,計算核電廠周遭30公里內的人口數。位於新北市國聖的核二廠,發電量1933mw,周遭30公里有550萬人;位於金山的核一廠,發電量1208mw,周遭有470萬人。如果位於貢寮龍門區的核四重啟,預計2700mw。首都周圍600萬人口由三個核電廠包圍,已經是世界上核電廠附近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難怪核安專家以「真恐怖」(scary)來形容。

全台壟罩在核四風險下

日本對細節的重視以及管理的精密,會遜於台灣嗎?日本311福島事故的災情,若換算成台灣:在核四周遭20公里強制撤離,30萬人;周遭30公里在家避難,350萬人;80公里(美國僑民撤退),847萬人;100公里,連續高輻射劑量,975萬人;250公里,自來水輻射超過飲用標準,1584萬人。易言之,幾乎全台灣的人口,都會受影響。

以天然條件而論,台灣腹地狹小人口密集、又多颱風地震。根據全球地震風險評估模式,全球有12個地震高風險核能機組,其中6個在台灣。何況依據2019年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公布的核四海域地質調查報告,一條長達2公里的S斷層就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穿越整個廠區。

再以首都市中心的忠孝東路四段為例,它距離核一廠27公里,距離核二廠21公里。倘若核四重啟,該地點距離核四廠僅有37公里。若有任何事故,首都菁華區的人口,一個也逃不掉。

核電廠倚賴國外技術 先進國家也帶有疑慮

台灣蓋核電廠,倚賴國外技術,德國則是有能力自建核電廠的國家,但德國長年推動廢核,難道科技先進的德國反倒不懂得什麼是安全的能源選擇嗎?福島事故後,德國總理梅克爾說,即便日本這樣的高科技國家、都無法避免核電風險。很快德國國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總理梅克爾提出在2022年全面廢除核電廠的決議案。

根據《2021核能產業報告》,至2021年7月1日,全球33國家總共有415個核能反應爐(reactor)在運轉。而1989年的數據,則是418座。從1989年到2021年,即使科技在進步,全世界的核能反應爐反而減少。

從1975年,新建的核能反應爐達44座的高峰,之後就呈現下降趨勢。在2011-2020年期間,全球新建中的反應爐總共57座。再根據國別計算,18個核能機組(unit)中,三分之一的新建案主要在中國。

不妨先問自己一句:一部用30年前老舊技術設計的拼裝車,多年未開,一旦發生事故影響全台灣,你會堅持把這部車,開上地震最頻繁的高速公路嗎?

以台灣如此有限的先天條件,這涉及全台人民生命健康、環境未來的選擇,答案已經再清楚不過了。

為何我們反對重啟核四?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陳炳煇(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
江雅綺(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1/11/08

全球氣候峰會正於英國召開,因應氣候變遷,減碳、淨零成為國際趨勢。而最重要的減碳政策之一,就是不僅考慮單純的生產成本,而應一併將排碳造成溫室效應的外部環境成本納入考量。

根據計算,各項能源生產與外部環境成本,燃媒發電偏高,包括碳排成本和其他永久環境成本;天然氣的碳排成本和環境成本較低;再生能源則除了設備生產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幾乎沒有環境成本,而發電成本也隨著規模和技術發達而不斷降低。

雖然單就碳排量而言,核能並不高,但並非指核能沒有外部環境成本,相反的,如果考慮核能除役與核廢料的處理,核能的環境成本立刻暴漲。這亦是歐盟正在激烈爭辯、核能即使低碳卻無法即時和其他再生能源列為綠能的原因。

此外,還有環境成本以外的、核能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的潛在風險。一個核廠事故,可以引起的損害規模,遠遠超過其他能源,而台灣面對外部軍事威脅,以及多地震腹地小的條件,核四真的合適?

二零一一年的《自然》期刊上,世界核能運作組織(在車諾比事故之後為核安組成)的主席說,人口密度是核能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若我們以台灣的人口密度,計算核電廠周遭三十公里內的人口數。位於新北市國聖的核二廠,發電量一九三三MW,周遭三十公里有五百五十萬人;位於新北金山的核一廠,發電量一二零八MW,周遭有四百七十萬人。如果位於貢寮的核四重啟,預計二千七百MW,首都圈六百多萬人口由三個核電廠包圍,已經是世界上核電廠附近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難怪核安專家以「真恐怖」(scary)來形容。

此外,根據全球地震風險評估模式,全球有十二個地震高風險核能機組,其中六個在台灣。其中,依據二零一九年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公布的核四海域地質調查報告,一條長達二公里的S斷層就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穿越整個廠區。

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發展報告》資料,許多恐怖攻擊會鎖定能造成巨大損害的核能廠;資料也顯示,隨著綠能發電成本降低,全球的核能發電比例,從一九九六年的高峰點十七點五開始下降,二零一九年為十點三五%。但同年再生能源(水力發電不計)則上升十點四%,首次超越核能。

有能力自建核電廠的德國,選擇堅持廢核。而依賴外部技術的台灣,在面對外部武力威脅、腹地小人口密集又多地震的情況下,卻要重啟一座三十年前設計、多年沒動的核電廠?

這個涉及全民的生命健康、百年甚至萬年的環境選擇,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你願意讓核廢料埋在你家旁邊嗎

陳炳煇/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上報/評論 2021.11.01

從國際趨勢來看,因應氣候變遷,國際重要市場均將減碳、淨零列為重點。而最重要的減碳政策之一,就是不僅考慮單純的生產成本,而應一併將排碳造成溫室效應的外部環境成本納入考量,課徵碳稅或碳費,讓各產業依據碳排量負擔成本,以經濟誘因鼓勵減碳。

我國也積極與國際接軌,除了過去幾年大力布局綠能有成,行政院在今年8月公告「2050」追求「淨零」,環保署緊接著10月21日公告修法草案,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草案要點之一為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與徵收碳費。其中所謂「徵收碳費」制度,即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精神相仿,以提高碳排成本方式,促使產業減碳,達到國家減量溫室氣體的目標。

根據計算,各項能源生產與外部環境成本,燃媒發電偏高,包括碳排成本和其他永久環境成本;天然氣的碳排成本和環境成本都較低 ;再生能源則除了設備生產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幾乎沒有環境成本,而發電成本也隨著規模和技術發達而不斷降低。

雖然單就碳排量而言,核能並不高,但並非指核能沒有外部環境成本,相反的,如果考慮核能除役與核廢料的處理,核能的環境成本立刻暴漲,高到難以估算。

此外,還有環境成本以外的、核能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的潛在風險。一個核廠事故,可以引起的損害,和其他能源不能相比,而誰能確保核廠運作的絕對安全?

人們記憶猶新的大型的核廠事故有:1986年的俄國車諾比事故、1979年的美國三哩島事故、2011年的日本福島事故…

美國三哩島事故的發生,改變了核能業界對核電廠安全的看法,代表人們對核能風險所知有限。1986年的車諾比事故,則造成4000-6萬人的死亡,高達2百萬人健康受損。2011 年3 月11 日規模9.0 級的強震襲擊日本、所造成的核電廠事故,後果為數千人死亡、更多人流離失所。這都還僅是人們生命健康的損害,沒有計算財產和當地環境的災損。

而相比這些曾經發生事故的國家,台灣腹地更小、更多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對核能事故的承受程度更低。但另一方面,台灣的太陽、風力等天然資源,卻相對充足。所有國內外條件,都指向台灣更適合以低碳排的天然氣、本身資源豐富的風光水電(再生能源),來做為能源的選項。

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發展報告》資料,除了難以估算的核廢處理成本和生命健康風險,綠能成本隨著技術進步逐年降低,核能也愈來愈難以競爭;此外,許多恐怖攻擊會鎖定能造成巨大損害的核能廠,因此核能廠需要更多人力資源24 小時守護,但仍然難以避免成為軍武的最佳目標。

資料也顯示,全球的核能發電比例,從1996年的高峰點17.5%,開始逐年下降,2019年為10.35%。但同年再生能源(水力發電不計)則上升10.4%,首先超越核能。這也呼應了隨著綠能科技發展,人們當然會在各種發電成本、環境成本、生命風險層層估算下,逐步非核、展綠。

其實,太高深的能源科技或政策,可以先放在一邊,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願意讓核廢料埋在你家旁邊嗎?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縣市合併升格 應合理通盤思考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1.10.15

最近以新竹縣市合併升格倡議為契機,又掀起新的一波縣(市)合併的輿論探討。回顧歷史,隨著一九九九年地方制度法施行,雖使我國地方自治法制有更完備規範,但在近十餘年改制升格直轄市風潮下,欠缺國土通盤規劃的直轄市發展與偏差,已是不可忽視的公共課題。

莫約從台北縣於二○○七年取得「準直轄市」地位起算,迄今為止,台灣本島從南到北六個直轄市配置,在世界地方自治史上,已是奇觀!從治理面積來看,六都所轄面積約一萬八百九十五平方公里,佔我國有效治理陸地面積三萬六千多平方公里僅三成而已,但設籍六都人口數已逾一千六百餘萬人。換算下來,六都體制驅使目前近七成人口擠在三成土地內。從整體趨勢來看,以北台灣為首的都會區人口大抵呈現高度密集化,尤其人口超過四百萬的新北市已無法逆轉地成為人口最多的地方自治體,然而其他多數縣(市),卻呈現人口減少乃過疏化發展現象。「一個台灣,兩個世界」,怎不令人憂心?

從「非六縣(市)」在地住民立場而言,爭取合併升格意味著可跟六都一般闖入「直轄市贏者圈」,統籌分配款理論上也隨之提高。甚至廢除鄉鎮市層級自治體這個老問題,也可在升格過程中一併被解決。升格帶來利多,固然無可厚非。然而,從中央政府角度來看,六都奇觀加劇區域偏差發展情況已是事實,繼續擴增七都、八都,到底是會讓台灣國土空間規劃更趨合理?抑或將使已高度扭曲的區域發展更形偏差?而在新一波升格風潮後,剩餘下來的縣(市),又該如何照顧對待?這一連串嚴肅課題攸關全國人民福祉,中央政府不僅應要有更通盤想法,也該要有個更妥適說法。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1106「從司法官人事、考績與評鑑制度看台灣司法的積習與改革」永社司改系列座談會(十)

「從司法官人事、考績與評鑑制度看台灣司法的積習與改革」
未竟的司改決議|司改國是會議四周年系列座談活動
暨 永社司改系列座談會(十)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CmBHLHiKGM96stMp9

  自去年延燒至今,司法人員集體收受不正當利益的「百官行述案」,目前仍在職務法庭審理中。依我國現行制度,《刑法》與《貪污治罪條例》對於司法人員收受不當利益有刑罰規定,《法官法》對法官行使職務的公正、獨立有相關規範;犯罪被害人或被告,亦得針對違反公正、獨立要求的法官或檢察官提出評鑑,由評鑑委員會決議是否移付懲戒法院之職務法庭為懲戒;《監察法》也規定,監察委員對於各種違法、失職的公務員(包括法官與檢察官)有糾舉、糾正與調查的權責,亦有權將違法失職的監察官或法官移送懲戒法院。

  另外,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41條「公務員因執行職務知有犯罪嫌疑者,應為告發。」亦即不論是法官、檢察官或監察委員等任何公務員,若發現法官檢察官有收受不正利益而違反《刑法》或《貪汙治罪條例》,都有向地檢署告發的義務。但這些防範司法人員損害司法公正、獨立性的現行制度,都有著相同的特性,即事前威嚇、事後追懲,長遠看來治標不治本。猶如刑法殺人罪最重本刑為死刑,但殺人犯卻層出不窮。為了維持司法的公正與信譽,我們還有其他方向能夠嘗試與改革嗎?司法人員的任用、考績、升遷與評鑑等制度是否還需要更多修正?我們該如何修正這些制度,以重建人民對司法的信賴呢?

  永社本次座談會,邀請到具有司法實務經驗的司法人員,與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討論上開議題的解決之道。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2021年11月06日(六)下午14:00~17:00,13:3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A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3樓)

主辦單位: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綠色逗陣之友會法操FOLLAW台灣陪審團協會

視覺設計:禇婉琳

活動頁面:https://fb.me/e/1Q8ce3eS9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CmBHLHiKGM96stMp9


【座談陣容】

致詞人: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主持人:許玉秀/綠色逗陣之友會副理事長、前大法官

與談人:陳師孟/綠色逗陣之友會理事長、前監察委員

    江榮祥/律師、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執行委員

    高宏銘/律師、法操共同創辦人、曾任檢察官

    羅承宗/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時間分配:主持人15min、第一輪與談15min、第二輪與談10min、綜合討論35min


【注意事項】

  1. 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為配合防疫規定,本活動採「實聯制入場」,人數上限 20 位,本場次不開放現場報名,敬請完成線上報名,並請務必填寫正確的聯絡資訊。
  2. 報名成功者將收到確認通知,如當天不克出席敬請提前告知,將名額保留給其他朋友。
  3. 敬請與會者「務必配戴口罩」,於入場前「配合體溫測量」,並以「酒精消毒雙手」
  4. 現場提供冷熱水,為落實環保,請自備環保杯,請勿於會議室內脫下口罩飲食
  5. 綜合討論時段每人發言請以2分鐘為限。
  6.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活動完畢後預計三週內,除事先說明不方便錄影的部分以外,將上傳座談錄影檔案及相關資料、記錄至永社網站,歡迎上網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