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活動記錄:永社2023年轉型正義工作坊(活動已結束)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以「石木欽案」作為司法革新契機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思想坦克/天將奔烈 2021.01.26

1990年2月,「戰鬥的法律人」故台大法律系林山田教授於《台灣春秋》發表〈拯救司法的靈魂〉一文,內容就司法不獨立的病理分析及其診治等相關課題進行探討。這篇發表迄今近30年的論政文章,於2021年1月下旬的今朝再度翻閱朗讀,讓人感慨萬千。

首先,有關司法形象問題,該文提到:「貪污至今已成為官僚體系文化中不可分的一部分,法官自然亦無法倖免。少數法官生財有道而能在法案中找出『金條』,擁有與其正當收入顯不相當的財富,過著與其薪俸顯不相稱的豪華奢侈生活。雖然這只是少數法官的貪瀆行為,但是卻足以敗壞整個司法體系的形象,而增加人民對司法的不信賴」。拿這段30年前山田師鏗鏘有力的批判,跟今日撼動輿論的「石木欽案」交互對照,當可發現諸多長年存在法院體制裡的貪瀆腐敗,猶如被保存在一座冰箱般地,延續至今。

「石木欽案」裡,不管是有期徒刑從原本的8年重判變成4個月薄懲的「普渡慈航」,抑或是富商翁茂鍾的筆記本裡股票、宴飲、高爾夫、繡名襯衫等駭人橋段,一方面又再度驗證了山田師當年的批判乃切中時弊。另一方面則凸顯近30年來所謂的改革,就諸多真正攸關審判公信力的實質、核心課題,改善縱令有之,其幅度亦猶如冰河推移般緩慢。

2016年5月20日的總統就職演說,有關司法改革,總統蔡英文曾指出「新政府也會積極推動司法改革。這是現階段臺灣人民最關心的議題。司法無法親近人民、不被人民信任、司法無法有效打擊犯罪,以及,司法失去作為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功能,是人民普遍的感受」,並表示「為了展現新政府的決心,我們會在今年十月召開司法國是會議,透過人民實際的參與,讓社會力進來,一起推動司法改革。司法必須回應人民的需求,不再只是法律人的司法,而是全民的司法。司法改革也不只是司法人的家務事,而是全民參與的改革。這就是我對司法改革的期待」。

回顧當日,這段演說獲得相當大的掌聲,令人動容。而且其後,的確也召開了司法國是會議,匯集各方改革議題。只是4年多過去了,以「國民法官」為首的諸多司法改革措施的確陸續啟動,但人民對司法的信任,是否有顯著的改善與提升呢?「石木欽案」爆發後,答案恐怕令人沮喪。

世人多期待司法改革,但改什麼?如何改?才是箇中關鍵。山田師〈拯救司法的靈魂〉一文,不僅有精彩貼切的司法病理分析,同時也一併勾勒出革新司法之道。舉其迄今仍有參考價值者,可包括以下三點:其一,打破司法體系中階梯制式的價值觀與昇官制度,建立法官無大小、高低之分的觀念,建立法官特有的人事制度,而非沿用行政官那套;其二,廢除「辦案成績」的考核制度,強化法官的自治自律制度;其三,確實依法追訴審判少數貪瀆枉法的法官,同時尚可建立律師評估法官的制度,並對於惡名昭彰而查無貪瀆實據的法官,透過各種管道,輔導其另謀他就,使其遠離司法。

「石木欽案」演變到今天,不僅審檢層峰飽受來自各界嚴厲批判,更連帶影響大多數日夜認真辦案的法官無辜蒙塵,令人浩嘆。危機就是轉機,只要有心,「石木欽案」也可能是司法革新契機,除了4月20日前司法院承諾的「石木欽案」全面調查報告外,也期盼司法院能藉此揚棄溫情主義羈絆,勇於提出更多大破大立、務實不務虛的司改方案。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負面動員與一人式對決民主

林佳和(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澄社社長、永社監事)

蘋果日報/蘋評理 2021.01.24

2016年11月29日,立法院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罷免提出門檻由總選舉人總數2%降至1%,連署門檻由總投票人數13%,下修至10%,罷免通過門檻由投票率1/2、同意票過半,改為同意票大於總選舉人1/4,這個舉世罕見「選上艱難罷免容易」,驚駭的制度調整,數年來,從吳育昇(修正前)到黃國昌,韓國瑜至王浩宇,將登場的黃捷到不知未來「候選」名單上哪位,一波波罷免熱潮,儼然政治新貌。獨特的台灣製造,一人式對決民主。

歐美罷免針對行政首長

來自19世紀美國政治實踐的罷免,飄洋過海到各國,但「擴大範圍與行使輕易」,並非當代趨勢,談還給人民罷免權,必須嚴肅以待。在歐美民主,非因法律、而是本於政治(其實等於不需任何理由)的罷免權,多局限於針對行政首長。定期選舉,立法機關課責,公民社會監督,議題之公民投票直接民主的牽制,在在都令對行政首長的罷免,難以、或說不必要發生,然而,特別在地方政治幾均為總統制的諸國,衡諸獨攬行政權力,要節制失控或有重大政治瑕疵之首長,罷免權,仍被視為有其必要。

民意代表顯非如此:當選者是法定、不是委任代表,法律上不受選區內民意的拘束。他們沒有如首長般行政權力,立法權尚需集體合議行之,無法貫徹自己個別議題上的意志,卻也無從逃避定期選舉、輿論與公民社會監督。如在中或大選區產生民意代表,甚至可能有某種「保障小眾公共意見」效果,得以在議會佔一席之地。一人式對決,不談議題(至少骨子裡不是),只針對人身作攻擊之罷免,毫無必要,各國早早揚棄。如再加上降低門檻,可能滋生多數冠冕堂皇霸凌少數(1/4>1/4)、少數凝聚少數來幹掉多數(1/4>1/2)的奇異現象,結果,選舉從未有落幕的一天,選舉的結束,就是罷免動員的開始,不能片刻沒有政治的台灣,倒也適得其所。

要命的是,針對民意代表,這種政治過度動員下的罷免,實無其正當性。無關議題,只在乎個人,不是真正的政治,而是憑藉政治直覺上的惡,塑造對決。與通常選舉不同,在罷免場合,沒有什麼力多倍分,常見對手集結一黨力量,只為「拉下敵營一人」,瞬間台灣政治時空,好似僅為一人存在。詭譎的是:一方面當事者被放大,不斷張揚聚集其所謂個人之惡,另一方面同時被不停地縮小,處處拉高至政黨對決,當事者彷彿不重要不存在。以罷免演出之政治對決,令人歎為觀止。

政治學者對後民主、反政治的觀察,好像也能用來理解台灣的罷免。Zygmunt Bauman說,政治公共性消失、公共性區別化、個別化、私有化,公益、公平社會、共同價值的誕生場域,淪為私有化,等於集體政治行為的無力。他指控的雖非罷免,不也適用無礙嗎?私有化,如理解為「將遭罷免者個人化」,不也貼切?

Slavoj Žižek說「沒有政治的政治化民主」:到處可見抗議,展現憤怒,卻無能轉化為真正的計畫,導致政策改變,罷免,不正是以人為對象的如此演出嗎?罷免一旦為風潮,特別是對民意代表,形同特殊的政治消費主義,產生某種去政治化的吸納效應;衝突性的多元政治,越來越少,人們不關心「真正形成政治內容的政治上行為」,而是回復與揪出心中的直觀好惡,描繪敵人,不是政治對手,以敵為目標來進行動員。常見的One-Issue-Movement,單一議題運動,不接受理性溝通與折衝,只為貫徹單一主張,罷免民代,連主張都不重要,淪為更乾脆的One-(Wo)Man-Movement。

勿以偏狹民主濫用罷免

政治當然有對立,但不能淪為純粹對決的民主形式,不然將錯失形成公共意志的功能,成為政治的羅馬競技場,只剩屠宰意義。議題,政策,乃至政治形成,才是目標,不是人,至少不是那個被稀釋與標籤化的政治人物。John Dryzek說,如果民主是件好事,更多的民主想必更棒,然而,罷免,請勿以偏狹的所謂更民主,加以理解、操作與濫用。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會後新聞稿】0122「打破模糊堅守一中一台,強化體質邁向台美建交」台美新戰略記者會



美國新政府上台,台灣基進今(22)日由新聞部主任張博洋代表,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南天、台灣北社秘書長潘威佑、永社專案研究員彭至誠等獨派團體,共同召開「打破模糊堅守一中一台,強化體質邁向台美建交」記者會,針對拜登上台後的政策進行呼籲,主張台灣應展現抗中意志給拜登看,擺脫台美關係模糊造成的不可預測性,透過政策立法主動表態,記者會中也向蔡英文政府提出強化台灣體質,穩健邁向台美建交的「國安四箭」:

「國安四箭」包含法制、資安、國防、總體規畫等四大面向:
1.完成《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的立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內中資限制的修法,補上馬英九任內八年門戶大開和中國經濟侵略下的國安漏洞。

2. 整合現有資安標準,結合「乾淨網路」理念推動台灣版本的「乾淨網路標章」;強化現行政府採購、APP與電子產品資安認證程序,對各項通訊設備軟硬體檢測,打造人民安全有保障的選擇環境,在資訊安全超前部署。

3.在美國通過之2020台灣保證法的架構下,積極尋求美國對台軍售和共同演訓,維持不對稱戰力,打造刺蝟台灣。

4.比照北約成立台灣的「混合戰應變中心」,應對中國新型態的戰爭威脅。資訊時代的混合戰不再是以傳統軍事方式攻擊對手,而是以假新聞、Youtube平台和網紅代理人達到煽動分裂、擾亂民主制度的效果;台灣基進主張成立跨部會的混合戰應變中心,才能對這種新型態的威脅有效應對。

台灣基進新聞部主任張博洋表示,許多民眾擔憂,川下拜上是否會造成台美關係生變,以及美國抗中力道減弱?事實上,已離任的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去年年底就已明確表示美國的立場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後在解除美國對台交往限制後,「一中一台」作為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就算是奠定下來了,並非拜登上台就可片面改變。

張博洋說,美國此次大選發生諸多爭議,造成美國社會分裂,修復裂痕恐怕會是拜登上任後首要頭痛的事情,也因此會讓中共在美中關係上獲得喘息之機,對台灣也會有所影響,所以台灣更應該在美國抗中行動有可能趨緩的同時,展現比美國政府更積極的抗中態度,以及堅守一中一台的決心。

張博洋指出,台美關係就像踩鴨子船划水,兩方互相配合,過去川普政府踩比較快,現在則需要台灣主動踩。今天記者會的四支箭,就是要呼籲蔡政府,台灣應該主動出擊,過去台美關係的主動權可能是在美國手上,但事實上,透過台灣內部制度的建構,包含抗中法案、建立乾淨網路認證、成立混合戰應變中心等,都是我們現在就可以做的,就算拜登政權未若川普時期挺台,至少台灣也會是自體免疫力極強的抗中保壘,不論美國對待台灣安全時是否會持續「戰略模糊」,台灣人都應該透過制度改革打造抗中的「戰略清晰」,這樣才足以在中國擴張的霸權壓迫下,持續做個驕傲的台灣人。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南天說 ,台灣位於區隔自由世界與共產獨裁世界第一島鏈的中心,也是印太地區和平的樞紐,因此台灣的動態與去向,關係了全世界人民今後的前途,台灣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過去4年來在川普政府的執政下,台美關係有跳躍性的進展,朝正常化不斷前進,2020年底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公布一份民調,有 82.5% 台灣人支持台美建交,已然成為台灣人跨黨派的最大的共識。在此美國政權交接的重要時刻,雖然有準國務卿布林肯對台灣安全的承諾,以及駐美大使蕭美琴受邀參與拜登就職典禮等正面消息,但是對於台美關係鞏固的承諾,不會是僅依靠美國單方面的承諾,更需要是台灣內部自我防衛的決心,這表現在政府政策法案制定上的周延度。

台灣北社秘書長潘威佑說,蕭美琴代表四十多年來首次以官方身分參與總統就職典禮讓人振奮,站在身為獨派社團立場,我們認同小英政府以及民間各政黨、團體間懷抱的共同目標,大家眾志成城,用堅實國防政策來保衛我們的家園。在今天的記者會,我們以實際的行動站出來,表達對台派政黨間合作的支持,而對於親中勢力與中共敵國的威脅,除了更要深化台美關係的穩定與交流,站在世界民主抗中的最前線,更要守護我們的國家安全,有保障才有未來,大家一起來努力!

永社專案研究員彭至誠說,以民主國家的自由開放來摧毀民主,是中國的慣用手段。中國政權對台灣乃至全世界民主國家的威脅,憑現有法律包括去年初通過的《反滲透法》仍有所不足。上會期部分立法委員曾提出的《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內中資限制的修法,便是有效讓人民知道資訊來源的法案,卻不幸遭國民黨團杯葛。面對美國新政府交接的混亂期,中國政府對台灣民主的威脅可預期將更勝以往,因此,永社呼籲立法院各黨團及立法委員,盡速完成《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的立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內中資限制的修法,健全台灣的民主防衛機制。

--

時間:2021/01/22(五)上午09:30
地點:台灣基進黨政辦公室(台北市鎮江街1巷1號6樓)

出席:台灣基進/新聞部主任 張博洋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陳南天
   永社/專案研究員 彭至誠
   台灣北社/秘書長 潘威佑

新聞聯絡人:
台灣基進新聞部副主任 王挺之

--

永社專案研究員/彭至誠


永社發言稿:

在逐漸擺脫黨國威權的過程中,台灣人逐漸在自己的國際身分認同中找回自己,並在中國對香港一國兩制崩潰中,認知到了民主、法治的重要性。然而,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對台灣乃至全世界民主國家的威脅,也由原有的資本控制,發展成在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上的輿論操作,透過受其控制的代理人,將中國反民主的髒手,伸進民主國家所珍視的言論自由與選舉制度中,企圖透過看似民主的方式推翻民主。乍看之下,儼然是納粹的翻版,實則為進化後的納粹。

目前台灣面對這樣的威脅,僅憑著現有相關法律,包括去年初在大家努力下,通過的《反滲透法》,仍然有所不足。在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發達的當前民主社會中,民主國家的人民有權利接收各方的資訊而選擇自己的政治立場,並在民主制度中付諸行動,但他們未必知道消息來源及該消息有無可能是中國政府刻意投放的假資訊。因此,台灣需要的不僅是《反滲透法》中對於境外敵對勢力政治獻金的防堵,更需要將有關人民政治權力行使時所需資訊的來源透明化,以避免行使政治權力看似自由,事實上卻受外國勢力操縱,進而威脅民主。

去年,部分立法委員在立法院提出的《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便是能有效讓人民知道資訊來源,以利人民盡可能自由行使政治權力的法案,卻不幸未獲得足夠的支持,至今尚未通過。今年,中國政府對台灣的民主威脅,可預期的是會更勝以往,因此,永社呼籲立法院各黨團及立法委員,盡速完成《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健全台灣的民主防衛機制。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江啟臣不還黨產 蔣萬安打假球

黃帝穎(作者為律師、北社副社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1.01.19

中國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提案修正「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明定返還過去政治受難者被沒收的財產,久未公開露面的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特地表態大力支持兒子蔣萬安,認為時代在變,黨內同仁也不該食古不化。

蔣萬安提案修法,更獲得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十五名立委連署支持。但如果蔣萬安不是「打假球」,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即應速還黨產做為財源。

事實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告「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草案,除對遭受司法和行政不法的人民給予金錢賠償外,亦包括對其被沒收的財產返還,財源則規劃擬以收歸國有的不當黨產支付。媒體統計,這項轉型正義工程,將耗費國庫至少二百億元以上。

蔣萬安提案修法面對轉型正義,值得肯定!但如果只是拿全民納稅血汗錢為自己洗白?將黨國威權迫害造成的損害讓全民買單?蔣必遭唾棄!江啟臣唯有速還黨產,全面撤回無謂的行政訴訟,蔣才不會淪為「打假球」的政治詐欺犯!

大法官釋字第七九三號解釋,宣告黨產條例合憲,而黨產會以行政處分移轉國有的不當黨產已逾七百億元,但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全面提起行政訴訟,透過冗長的程序抗拒「還財於民」,導致實際進入國庫的金額不逾二千萬元,國庫根本不足以支應轉型正義所需開支。

戒嚴時期政治犯身家財產、土地遭國民黨政府沒收充公,國家至今尚未歸還,蔣萬安提案修正「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明定返還辦法,對於沒收財產,蔣版規劃「原物返還」,不能「原物返還」可用金錢折算,但卻沒有財源具體規劃,似為規避「以不當黨產賠償政治受難者」的德國立法經驗?或企圖將黨國威權造成的損害讓全民買單?

既然蔣萬安提案修法面對轉型正義,不只蔣家父子同意,也獲得江啟臣連署支持,則江主席應宣示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全面撤回行政訴訟,將不當黨產七百億元即刻「還財於民」,才不會讓蔣萬安淪為「打假球」的騙徒。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聲明】eID政策暫緩玩真的? 政府應完整說明「完備法制化」之內容


繼新竹市政府於去年底緊急退出新式身分證(New eID)試辦計畫之後,蘇揆再度拋下震撼彈,在1月11日晚間與部分民進黨立委餐敘後,媒體立即報導席間因立委對eID政策表示疑慮後,蘇貞昌院長當場允諾「同意暫緩」,並指示副院長沈榮津以院的高度統合各部會,盤點法制層面及主管專責機關,待資安等疑慮解決後,再重新啟動。隔天,內政部長徐國勇也在接受媒體時表示:「把其他的相關問題,包括立委、民間、學者所提出來的問題,做相關的盤整以後,我們會再向社會大眾宣布。」對於eID政策如此重大轉變,長期監督這項政策的公民團體們,首先肯定政府終於聽見許多來自法律與資訊學者﹑資安專家﹑立委與議員﹑律師與公民團體﹑以及人民的疑慮與批評聲浪,並在關鍵時刻似乎讓整個計畫停頓下來。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原本社會各界以為eID政策已暫時有條件地停了下來,但唐鳳政委又在1月1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試圖從防疫期間的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的使用量提高,來連結eID數位身份證的政策,並表示:「目前已展開法制、資安、與服務體驗整備。」究竟這段期間,政府不同官員透過媒體釋放出來的eID政策暫緩訊息,是否真的就是政府正式拍板的決定,還是只是又一次「滾動式檢討」且戰且走的政策變形過程?人民對此恐怕只有更多的疑慮與困惑。

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開放文化基金會作為長期監督新式身分證(New eID)政策、並高度關心這項政策是否嚴重危害人民隱私權、資訊自主權等基本人權的公民團體,發起這項聲明,並邀請許多同樣關注此一議題的非政府組織們一起連署,在此一政府重大政策轉變的關鍵時刻,呼籲政府以下各項訴求:

一、政府政策不應透過非正式的餐敘與媒體放話來決定,若行政院確定新式身分證(New eID)政策暫緩,應透過正式決策會議與對外公開記者會,完整說明究竟是哪些原因讓政府暫緩這項政策?暫緩的期程?暫緩期間政府的作為是什麼?法制層面的範圍與具體事項是什麼?資安與服務體驗的整備指的又是什麼?

二、若行政院已透過正式管道宣佈政策暫緩,就應歸零思考。我們主張行政院應廢止換發計畫、並廢止「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案建置管理辦法」,從政策源頭就以保障人民隱私權、資訊自主權為基礎來整體規劃eID數位身份證之政策。

三、eID數位身份證政策涉及層面廣泛,並非只是跨過「形式合法性」門檻,靠專法規範與設置專責機構就能解決、或者僅靠資安防護就能解決,我們呼籲行政院應從治理的角度,重視資訊「治理」的重要性。該有如何的資訊治理,需要更完整的議題盤點跟紮實的公民審議過程。

四、最後,我們呼籲政府應根本地徹底檢討「一人一證,一證一號」制度,並保留「身分證與自然人憑證分流」的可能性。


新聞聯絡人:施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