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活動記錄:永社2023年轉型正義工作坊(活動已結束)

顯示具有 -資訊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資訊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會後新聞稿】03/12 「大型境外網路平台應在台落地」座談記者會


「大型境外網路平台應在台落地」座談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台灣永社、台灣教授協會 共同主辦

本日(3/12)永社及台灣教授協會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行「大型境外網路平台應在台落地座談記者會」,邀請永社副理事長黃帝穎律師、台灣法律科技協會理事長江雅綺教授、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王鼎棫講師及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教授共同談論當下網路平台衍生問題,及跨境網路平台落地之必要性。

【新聞稿】03/12「大型境外網路平台應在台落地」座談記者會

新聞稿

近年,不特定使用者透過 FacebookLine 等網路平台所進行的犯罪,如柬埔寨人口販運、投資詐騙事件,凸顯了台灣政府及使用者面對大型網路平台缺乏有效溝通和處理機制。此外,台灣缺少針對網路平台的法律規範與合作框架,也使得政府管理跨境不實資訊或詐騙活動變得更加困難。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疑似深偽案,凸顯立法缺漏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台灣國家聯盟決策委員、台灣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3.10.28

數位影像技術突飛猛進,連帶促使虛假訊息的產製品質大幅提昇。虛假訊息從往昔的文字、聲音,迅速地進化至當前真假難辨的視覺影像。在總統與立委大選將屆之際,幾段影射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疑似剪輯過的模糊影片,刻意掀起輿論熱議,再度驗證這是「眼見不一定為憑」的混亂時代。

就法而論,今年六月,我國已相當積極地將「深度偽造」條款分別納入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四十七條之三、第九十條,與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五十一條之三、第一百零四條。前揭條文採取重罰思維,規定以散布、播送或以他法供人觀覽候選人、被罷免人、罷免案提議人之領銜人本人之深度偽造聲音、影像、電磁紀錄之方法,犯前項之罪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正視社群平台詐騙治理課題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大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台灣教授協會監事、永社理事長)

臺灣時報/專論 2023.07.18

站在二○二四年時點回頭顧盼,資訊通信科技成長步伐之快,令人驚訝。二十世紀科幻電影裡的諸多橋段,已是現代生活日常。不同時代的人類,往往會面臨不同的機遇與挑戰。放眼當前,網路社群平台如何妥為治理?成為每一個民主國家都無法漠視的嚴肅課題。

將視野拉回台灣,網路社群平台亂象迭生,早已不是新聞。姑且先撇開箇中涉及數位集權國家企圖利用網路干擾民主國家正常營運的「資訊戰」不談,在今日的網路社群平台裡,動輒可見不肖份子及詐騙集團肆無忌憚地假冒名人創設Facebook帳號以「限額免費贈送投資書籍,並邀請民眾加入投資社團」名義進行投資詐騙。尤其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且緊扣時事脈動,讓人啼笑皆非。

舉實例而言,最近在Facebook社群平台有多位知名人士圖像及資訊遭盜用,包括聯華電子創辦人曹興誠、台朔企業王文淵總裁、旺旺集團蔡衍明董事長、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張淑芬董事長等各界名人,除了被冒名註冊外亦遭創設虛假之粉絲專頁,以限額免費贈送投資書籍吸引民眾,再邀請民眾加入投資討論群組,群組中更有自稱「老師、指導員、分析師、總監」的成員進行線上教學投注或代操作等投資技巧,除了宣稱保證獲利、穩賺不賠、且利潤豐厚外,甚至在群組內安插其他詐騙集團的暗樁成員分享虛假獲利之帳面貼文來誘惑民眾,引誘民眾投入大筆資金,然而最終以須繳交保證金、投注量不足、IP系統異常等理由不讓民眾動用資金,更甚者直接凍結資金或關閉投資網站失去音訊,民眾方才驚覺為詐騙陷阱。

現今民眾使用網絡交流之資訊管道多元,詐騙集團除了利用許多民眾經濟負擔壓力大、新鮮人渴望累積財富的心理外,更利用我國政府尚未嚴格規範審核跨國社群平台廣告投放機制的法令疏漏,在數位平台上以付費廣告推播方式,冒用多位名人名義來散布假投資真詐騙訊息。依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去年共發生兩萬九千餘件詐欺案,其中此類型之假投資詐騙案數量達六千六百餘件,其總財務損失金額高達三十四億餘元,可見危害甚深。

坦白說,面對如鬼魅般出沒的社群平台詐騙活動,耗費人力物力追緝犯罪集團效果至為有限。透過法令規範跨國社群平台,在其追逐商業獲利之餘,同時也促其防杜詐騙訊息散佈的相應義務,方為正辦。此外,民眾使用數位平台,也該培養相應的資訊素養,投資行為要透過政府立案的金融機構及合法管道為之,且投資本身往往具有不可預期的風險,故若看到「提供免費專業資源」、「宣稱保證獲利,且穩賺不賠」及「短時間必翻倍獲利」等華麗說詞時,自己本應提高警覺,以防誤蹈詐騙陷阱。

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揚言癱瘓中國網路 北京還傾向支持柯P嗎?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專欄 2023.06.14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憲法增修條文又將決定國家安全有關大政方針的重任交給了總統,是以在歷次總統大選裡,總統候選人對此課題究竟有何政見?遂成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回顧歷史,2008年總統選戰裡,馬蕭陣營雖然強調躁進的全募兵制,造成日後國防根基嚴重侵蝕的災難,但至少觀其國防論述內容,相關政見當出於國防專業人士之手。

接著,在2016年總統選戰裡,民進黨蔡英文、陳建仁陣營在國防政策上著墨亦深。一方面政見提及將持續強化台美軍事合作,並共同因應網路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也注意到要修正全募兵制,企圖在全募兵與全徵兵制之間找出最理想制度,也為未來的、獲得朝野與民意一致肯定的恢復一年徵兵制埋下伏筆。另一方面值得稱許的特色在於國防與產業的連結,提出以「國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及產業創新的動能,藉由對國防投資,讓台灣科技產業能領先,推動軍民通用科技;希望下個世代的科技發展與人才,都可軍民兩用等語。相關政見出於熟稔軍事、國際戰略與產業等領域的專任人士之手,顯見當年民進黨蔡陳陣營對國防政見的認真對待。

將時間拉回今日,距離2024年總統選舉尚有7個月光景,而也要到今年9月中旬,中選會才會正式發布總統、副總統選舉公告,揭開選戰序幕。是以直到目前為止,各潛在陣營大致都還處於廣邀專家學者、共同草擬選舉政見階段。總之,各陣營比較完整的國防政見尚待研擬。目前大概只能從各陣營擬參選人的談話內容,略以窺探一二。

首先在民進黨賴清德副總統部分,最指標性且相對完整的發言見於今年4月12日所提出的「民主團結」、「民主治理」及「民主和平」三大民主行動裡。其中在「民主和平」項下提及,在中國沒有放棄武力犯台之前,我們必須持續增強全民國防力量,隨時做好「抵抗中國入侵」、「保護台灣」準備,並結合理念相近的民主盟友,一起努力對中國發生威懾效果。台灣位處印太戰略的第一島鏈,對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及世界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一定要發揮關鍵力量,攜手理念相同的國家,成立民主和平共同體,維護台海、印太以及世界和平等語。倘若與2016年蔡陳陣營國防政見相互參照,從台美軍事合作擴展到了結合更多民主盟友,維護台海與印太和平的格局,大抵可見政見連貫性。

其次,在國民黨侯友宜市長部分,在本月8日參加「政治進入校園PLUS」座談時提到贊成「全民國防」概念,指出防衛國家沒有分你跟我,面對國家戰爭要同心協力,全力配合。另外也提到,現階段科技戰爭,要精兵制,募兵制與徵兵制一起配合;而當形勢改變,必須與政府並肩作戰,提升自我防衛能力。觀察其發言內容,既有對目前民進黨推動的諸多國防政策,如強化民防、改革兵役制度的理性支持,亦有延續2008年馬蕭陣營強調維持兩岸穩定的傳統路線,雖較無個人路線和明確主張,但國防政策上,拿香跟拜總比空手不拜好。

然而,最令人瞠目結舌者,當然是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臺灣險峻的政治情勢下,國防政策乃是參選總統的必考題。縱使民眾黨幕僚智庫還沒有提出較為完整且專業政見可供柯文哲誦念,但至少也要準備一套看似言之有物、至少「不失分」的基本套路說詞,絕對不容天馬行空、恣意想像發揮,也完全沒有任何一丁點失言的空間。

悲慘的是,本月11日柯文哲出席與青年對談時回應國防議題表示「如果我來做(總統),網軍會是第一優先…..以後每年都選一天、挑題目跟中國說,例如10月1日中共國慶,今年就把他們的高鐵系統全部癱瘓、明年把ATM全部癱瘓」;「你小心,我是有能力把你癱瘓的,不要亂動,真的動,我就搞你」等語。這種公開放話是明確承諾,將以國家力量進行惡意網路安全威脅攻擊作為,聽起來或許是豪邁奔放的帥話,但是若真的放在台海兩岸政治場域,恐將招致無比凶險結果。

只是弔詭的是,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於本月14日表示,希望「島內有關人士」多說「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台海和平穩定」的話,多做有利增進兩岸之間互信理解的事,而不是相反云云,態度頗為溫柔。蓋「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乃近年流行的戰狼精神。北京居然甘願把民族尊嚴拋在一旁、對於揚言癱瘓中國交通金融系統的「島內有關人士」罕見不以重話伺候,令人訝異。只是,面對放話要進行國家網路攻擊、率先開打「第一槍」的柯文哲,北京當局是否也在思考,這樣反覆又毫無邏輯的柯文哲,他們真的挺得下去嗎?對於廣大的台灣民眾來說,當所有候選人都在強調加強自身準備、務實追求和平時,面對宣稱要主動攻擊中國、引發戰端的柯文哲,是否還能支持得下去呢?值得大家深思。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筱君存股班」談打詐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大財法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3.04.10

上個月九日,針對囂張橫行的網路社群媒體假名人詐騙投資廣告,金管會邀集相關機關與Google、Meta等跨國業者協商,宣稱將建構不實廣告舉報與即時下架模式。到了同月卅一日,行政院長陳建仁於國會備詢時,又再度提及將責成打詐國家隊一個月內提出相關配套方案等語。

筆者於上個月十三日曾投書貴報,指出金管會的防詐機制存在「通報責任歸屬」的治理盲點,並質疑政府對監控詐騙廣告的行政量能侷限。不幸的是,如此質疑馬上就可得到印證。相信已有許多民眾發現,盜用照片、打著電視主播名號的【筱君存股班】的付費贊助廣告,頃刻仍在臉書平台熱烈推播,免費招收會員中。

此廣告係本月七日才通過臉書審核而刊登,大概經過幾天後可能遭民眾檢舉而下架。但要特別注意的是,網路詐騙業者猶如漫威反叛組織「九頭蛇」般頑強,不管舉報者是政府機關還是路人甲乙,即便辛苦地成功下架了一個詐騙廣告,數日後又會冒出兩個來。政府用心擘劃的「政府舉報、業者下架」治理模式,事實上根本沒有對症下藥,難有具體實效。

根據前述陳院長指示,打詐國家隊可望在本月底提出相關配套方案。只是筆者要提醒政府當局的是,姑且撇開欠缺以明確法律治理跨國網路平台的缺陷不談,這些打詐配套方案屆時不管如何華麗宏偉,終究只是紙上公文書罷了。倘若當政府承諾的,與人民實際感受到的落差甚為鉅大時,民怨就由此積累而生。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兩個數位社群平台治理盲點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大財法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3/03/13

網路社群媒體假名人詐騙投資廣告橫行,早已積累諸多民怨。本月上旬,金管會邀集相關機關與Google、Meta等跨國業者開會協商,除宣示將建立官民聯繫管道外,並決定若由政府舉報不實的投資廣告,Meta臉書最快會在八至二十四小時內下架,Google也承諾儘快下架。這個遲來的一步,可望稍微舒緩社群平台投資詐騙亂象。惟以下兩個治理盲點,仍待政府慎思。

首先的盲點,在於通報責任歸屬問題。根據報載,未來將以「政府舉報、業者下架」模式作為管理機制。換句話說,舉報責任落在政府肩上,倘若政府未能啟動舉報機制,則網路業者似無配合下架必要。然而,政府通報的前提是「知悉」,但跨國網路社群平台至大至廣,政府究竟能拿出多少人力與資源,進行詐騙廣告的監控?令人相當懷疑。

其次,另一個盲點在於管制對象侷限問題。如所周知,網路社群平台亂象迭生,投資詐騙僅是其一,而非全部。舉例而言,冒用吳明珠中醫師名義在社群平台或網路廣告販售的各種奇異藥霜,迄今為止仍到處肆虐。網路詐騙廣告是通案現象,業務上也涉及包括衛福部、行政院消保處等單位。只關心投資詐騙廣告而忽略其他態樣詐騙,顯然掛一漏萬。

附帶一提,為妥善治理網路亂象,從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到數位中介法草案,相關草案老早草擬完竣。可惜因諸多障礙,迄今仍處「立法未遂」狀態。放眼未來,臺灣作為一個法治國家,勇敢且明確立法治理,才是正辦。依賴政府機關對跨國數位平台業者進行道德勸說、行政指導等軟性的行政措施,管制成效終究不彰。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Sky News Australia: Taiwanese official declares cyber war with China already underway

 

2023/02/10

台灣科技法律協會江雅綺理事長認為:「針對近期多件資安和網攻事件,情況已經愈趨嚴重,是「灰色/混合威脅手法」的重要手段,終極目的正是不戰而屈服台灣。最後,雖然一再重覆但仍想強調,提高資安意識十分重要,資安即國安」。

澳洲Sky News電視台 訪問影片:https://youtu.be/CdYK0AWmLJg

A Taiwanese official has told Sky News Australia a war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is already well underway. 

Chinese cyber-attacks on the territory have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scale, with millions detected each day.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Legal Expert: Taiwan Needs To Overhaul Its Data Systems



President of the Taiwan Law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Yachi Chiang says Taiwan urgently needs to overhaul the way it manages sensitive data after a series of damaging leaks.

台灣科技法律協會理事長江雅綺表示「在一系列破壞性(資訊)外洩事件之後,台灣迫切需要全面改革其管理敏感數據的方式。」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活動記錄】「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從制度及法律面向開始」民主防衛系列(一)永社座談會


「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從制度及法律面向開始」
民主防衛系列(一)永社座談會

【座談資訊】

  活動時間:2022/08/27(六)早上10:00~12:00
  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C會議室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禇婉琳

  線上直播:https://youtu.be/-Skd6xoG8sw


--

【座談陣容】

  主持人: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與談人: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線上與會)
      楊聰榮/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副教授
      江雅綺/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副教授(線上與會)
      林雨蒼/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時間分配:主持人10min、與談人20min、綜合討論30min




--

【座談會紀要】

前言

近年台海局勢逐年升溫,今年的數起停電事件,加上近日因美國眾議院議長來台,許多政府機關、大學網站及民用設施等,遭受駭客攻擊,在傳統戰爭定義上可能還算「演習」,但在現代戰爭,混合戰的概念上已是「開戰」;同時,烏俄戰爭中,俄對烏克蘭進行基礎設施、網路系統、經濟、認知、資訊攻擊,展現現代戰爭混合戰的面貌。;因此,「如何保衛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便成為極為重要的課題。



--

【影像記錄】


更多影片請關注訂閱永社YouTube頻道:




--

【座談會資料】

*參考資料:
 - 永社簡介
 - 因應近日政經情勢 政院:公私協力共同合作 防止外力不當侵擾 確保政府及社會運作如常
 - 行政院第3815次院會決議


*楊聰榮教授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林雨蒼先生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

【活動照片】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座談會紀要】08/27「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從制度及法律面向開始」永社民主防衛系列座談會(一)

活動時間:2022/08/27(六) 早上10:00~12:00
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C會議室
--

前言

近年台海局勢逐年升溫,今年的數起停電事件,加上近日因美國眾議院議長來台,許多政府機關、大學網站及民用設施等,遭受駭客攻擊,在傳統戰爭定義上可能還算「演習」,但在現代戰爭,混合戰的概念上已是「開戰」;同時,烏俄戰爭中,俄對烏克蘭進行基礎設施、網路系統、經濟、認知、資訊攻擊,展現現代戰爭混合戰的面貌。;因此,「如何保衛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便成為極為重要的課題。

對於資訊戰準備仍有所缺失的台灣現行法制

永社理事長黃帝穎律師認為,現行台灣各項法律,除了避免選舉政治獻金、立法遊說,受境外敵對勢力滲透的《反滲透法》;近期對於商業機密保護制度修正的《國安法》外,台灣面對混合戰的法律措施仍有不足。而由NCC草擬專門用以對抗資訊戰的《數位中介服務法》,卻不幸遭到所欲避免的偏誤資訊影響人民認知,形成眾多負面輿論,難以迅速於立法原院提出審查。

對於法制上的缺失,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江雅綺副教授江雅綺,進一步指出,現行《資通安全管理法》及其子規範,雖對於國家機關、以及屬於特定基礎設施的非國家機關,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也有相關鼓勵及協力機制。,不過,若要更進一步讓台灣能夠因應資訊戰的衝擊,可以參考歐盟公開來源情報及技術協定(OSINT &Tactical Coordination)作為資安執法緊急反應的一般性原則規範,進一步制定相關措施。

基礎設施韌性強化與完善

黃帝穎律師以及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楊聰榮副教授認為,有鑑於本次烏俄戰爭中,烏克蘭許多關鍵基礎設施在開戰後迅速被摧毀,烏克蘭目前的因應措施,值得台灣參考。

楊聰榮副教授認為現在台灣政府各部會,對於相關機基礎設施,包括油、水、電、燃氣、網路、交通的規劃,主要以永續發展為重心,若以戰爭爆發後快速恢復的角度來看,就需要強化這些設施的系統韌性;而「韌性」的建立,具體而言,分別為法律規範落實、風險評估、落實基礎設施分級、維修養護、協調機制、建立基礎設施監測系統,藉此使基礎設施在受到癱瘓後,能夠迅速恢復一定程度的運作。

楊聰榮副教授進一步以電網為例,從台灣這幾次停電經驗便可以看出,台灣現在電網韌性有缺陷,現在電網脆弱性來自能源轉型,在減煤、減核,使用天然氣的過渡期中,台灣再生能源仍非常不穩定。目前天然氣只有三個接收站,若是被攻擊,天然氣會不足,進而導致供電困難;同時,由於天然氣運補需要兩週,若停運超過兩週就會有天然氣不足並導致電網中斷的問題。因此必須將相關設施小型化、分散化、智慧調配。

江雅綺副教授以烏俄戰爭中,烏克蘭遭受俄軍攻擊後,電網以及網路癱瘓為例,烏克蘭在網路與電網癱瘓後,改以興星鏈術取代原有網路系統,使其國內網路保有一定程度的運作能力;而電網癱瘓後,取而代之的是 Power Wall 系統,提供家戶太陽能板維持供電,是電網分散的一種示範。

對於電力分散方式,自由軟體工作者兼公民記者林雨蒼則認為,公民電廠是一個分散方式,平時可賣電給台電,戰時也可自行供電。

面對資訊戰的因應方式

林雨蒼指出,除了從烏俄戰爭中借鏡之外,本次美國參議院院長來台,台灣民間及官方所受到的網路攻擊值得關注。當前台灣遭遇資訊戰的攻擊策略,是攻擊者先建立軟體跟硬體設施,諸如在社群媒體中,建立偏誤資訊平台,在電子產品中置入惡意軟體…等,透過這些方式炒作虛假資訊,創造錯誤認知,再透過蒐集個人資訊,分析受眾喜好以及生活需求,對於不同族群的多數人投放特定資訊,影響認知,撕裂社群。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張國城也指出,這種不全面的資訊實際影響台灣的例子之一,就是大家常常忽略過去八二三砲戰時期,由於美軍的援助,使台灣得以守下外島,而這種忽略導致在討論軍購議題時,常出現以「買來的東西都是爛東西」的偏見作為理由,進而反對與美國購買武器的狀況。

另一方面,林雨蒼也認為,虛假資訊氾濫的部分原因,能在三個面向中發現。先是媒體的部分,由於傳統媒體(例如:新聞台、電視台、報紙)的受眾受到網路社群媒體瓜分,為了取得受眾量,不斷使用即時新聞,導致新聞調查不深入,更容易被控制而難以獨立;再者是社群媒體,社群媒體服務提供者,透過蒐集使用者數據,分析使用者偏好,投遞特定資訊,導致使用者對事實認知不夠完整,進一步形成認知偏誤;最後則是政府的問題,當前政府仍然缺乏有效與人民溝通的管道,對於資訊攻擊的防護仍有不足,需要對於外包廠商有更嚴謹的規範,例如:境外勢力透明法。

而面對虛假訊息「如何辨別」是首要問題。現在台灣也有許多事實查核機構,但仍有可能散播假消息,因此這方面應該強化與國際事實查核平台(IFCN)的合作,並引入事實查核平台的認證規範,包括資金來源、查核方式等,避免事實查核平台不僅無法查核事實,反而強化偏誤資訊散播。同時,政府建立公開資訊系統也非常重要,公開資訊系統的完善,能幫助公民可以有正確的資訊得來源,在平時或戰時做出行動選擇。

然而,所有講者皆共同強調的是,相關法律制定固然重要,但對於身處資訊技術發展迅速,隨處可見資訊蒐集行為的環境,更為重要的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足夠的網路安全意識及媒體識讀能力。

為潛在的軍事衝突做符合需求的準備

張國城教授指出,關於基礎設施衝擊的應變也必須要有更有效率的演練。過去對於這些演練常常會影響民心,所以政府常常沒有勇氣進行。台灣每年的萬案演習,也幾乎淪為防空警報運作測試,而沒有其他關於基礎設施以及網路資訊安全的演練。在缺乏演練的情形下,人民對於資訊戰,散播假資訊防禦力薄弱,更缺乏軍方對於基礎設施的防禦應變。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尤其近年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也在眉睫,與其在被攻擊後影響,不如在被攻擊前先做好準備。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0827「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從制度及法律面向開始」民主防衛系列(一)永社座談會

「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從制度及法律面向開始」

民主防衛系列(一)永社座談會

08/27(六)早上10:00線上直播: https://youtu.be/-Skd6xoG8sw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dT6E1bFT6jh58SZp7
(欲現場參與務必事先報名)

  今年二三月起陸續發生數起規模大小不等的停電、盜剪電纜等事件,引發各界「敵國破壞」的聯想;烏俄戰爭中俄方對於烏克蘭各種重要設施發動攻擊,側面印證了關鍵設施保衛的重要性;近日因美國眾議院議長來台,而有許多政府機關網站、台鐵、電視台、大學等重要單位或設施遭受駭客攻擊。這些狀況使得台灣社會對於「如何保衛台灣關鍵基礎設施」產生諸多關注與討論。

  去年永社曾針對台灣護國神山產業舉辦座談,與會者也提到:許多重要產業雖然不是政府所有,但與台灣國安仍息息相關,此類產業設施的風險因應與保衛亦是需要重視的議題。

  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涉及面向非常廣泛,依據相關部門定義,不論「公私有、實體或虛擬、生產系統及網絡」,只要會因「人為破壞或自然災害受損,進而影響政府及社會功能運作,造成人民傷亡或財產損失,引起經濟衰退,以及造成環境改變或其他足使國家安全或利益遭受損害之虞者」都包含在內。而涉及核心業務運作,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持續營運所需之重要資通訊系統或調度、控制系統,亦屬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之重要元件,應配合對應之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統一納管,被稱為「國家關鍵資訊基礎設施」。

  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分為「能源、水資源、通訊傳播、交通、銀行與金融、緊急救援與醫院、重要政府機關、高科技園區」等八類主領域,各主領域下再依功能業務區分次領域(如能源領域下分為電、油、氣等)。維持次領域運作所必須之設施設備、運輸網絡、資通訊系統、控制系統、指管系統、維安系統、關鍵技術等也都被涵蓋。究竟哪些是關鍵基礎設施?事涉機密與國安,政府未必適宜公開說明,而設施的數量、分部或規模等資訊也不見得適合公布。

  台灣常有地震、颱風、水患等天然災害,更面臨敵對國家的威脅,在這樣的處境中,如何維護與保衛我們的關鍵基礎設施?隨著科技、產業、社會發展,關鍵基礎設施類型不斷變動,遭遇的挑戰也日新月異,這是一項極為複雜的議題,有許多不同面向,永社本次民主防衛系列座談,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及媒體人與我們一同探討,從制度及法律面開始檢視「台灣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


【座談資訊】

活動時間:2022/08/27(六)早上10:00~12:00
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C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靠近捷運台北車站M8出口、台大醫院站2號出口、善導寺站2號出口)。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禇婉琳

08/27(六)早上10:00線上直播: https://youtu.be/-Skd6xoG8sw


【座談陣容】

主持人: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與談人: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線上與會)

    楊聰榮/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副教授

    江雅綺/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副教授(線上與會)

    林雨蒼/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時間分配:主持人10min、與談人20min、綜合討論30min


【注意事項】

1. 本活動現場聽眾人數上限十位,敬請完成線上報名並填寫正確的聯絡資訊。

2. 報名成功者將收到確認通知,如當天不克出席敬請提前告知,將名額保留給其他朋友。

3. 敬請與會者「務必配戴口罩」,於入場前「配合體溫測量」,並以「酒精消毒雙手」。

4. 現場提供冷熱水,請自備環保杯,勿於會議室內脫下口罩飲食。

5. 綜合討論時段每人發言請以2分鐘為限。

6.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活動完畢後預計三週內,除事先說明不方便錄影的部分外,將上傳座談影片及相關資料至永社網站,歡迎上網觀看。也歡迎於直播影片留言進行提問。

7. 歡迎訂閱永社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永社TaiwanForeverAssociation



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

緊急限制刊播令還在拖?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2.04.14

瑞典哥德堡大學近期發布二〇二一年 V-Dem (Varieties of Democracy)報告,顯示台灣是全世界接受境外假訊息侵擾最嚴重的第一名。而且,台灣從二〇一三年起就持續奪冠,蟬聯九年冠軍。這個難堪的冠軍頭銜,或可歸咎於我國對抗虛假訊息法制落後,且修法怠惰之賜。

選舉可謂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動,也是虛假訊息肆虐的高峰期。緊急限制刊播令的修法倡議,就是衝著對抗選舉期間的虛假訊息而來。回顧歷史,二〇一九年五月間,行政院早已提出於相關選舉罷免法裡導入緊急限制刊播令的草案,並函請國會審議。在草案總說明裡,行政院嚴正地闡述修法目的乃「完備選舉罷免法制、保障選舉權、遏止抹黑文化,避免不實廣告影響選舉罷免結果,破壞選舉罷免之公平及公正性」云云。具體而言,其內涵包括:選舉公告發布或罷免案宣告成立之日起至投票日前一日止,擬參選人、候選人、被罷免人或罷免案提議人對不實內容之競選或罷免廣告,得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緊急限制刊播令之聲請或抗告未具備程序合法要件,法院應逕以裁定駁回;以及不履行法院緊急限制刊播令裁定之法律效果等。

要注意的是,緊急限制刊播令並非我國法制上的獨見創獲。事實上係仿效二〇一八年法國反資訊操縱法(La loi contre la manipulation de l’information)模式,賦予擬參選人、候選人、被罷免人或罷免案提議人對不實內容之競選或罷免廣告,得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的管道。

二〇二二年當下,台灣遭各種虛假訊息的肆虐益加險峻。尤其,年底地方大選轉瞬將屆。二〇二四年的總統與國會選舉,亦是不遙遠的未來。導入緊急限制刊播令,明明是極具重要性與迫切性的修法,可惜卻因司法院反對,導致修法延宕近三年的無奈結果。試問:在接下來的重要選舉裡,儘管虛假訊息持續橫行,我國仍繼續用一九五〇年代違警罰法時代的散佈謠言條款來管制二十一世紀數位通訊時代的虛假訊息嗎?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活動記錄】「被挖角的護國群山:民主防衛與科技戰」永社新冷戰系列座談會(六)

 

【被挖角的護國群山:民主防衛與科技戰】
永社新冷戰系列座談會(六)

【座談資訊】

活動時間:2021年9月25日(六)上午10:00~12:00
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A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禇婉琳
 
--

【座談陣容】

主持人:洪偉勝/律師、永社副理事長
 
與談人: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黃柏彰/自由撰稿記者、台灣民意基金會研究員(視訊)
    高茹萍/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藍弋丰/科技新報總監、福和會執行主任
 


--

【影像紀錄】

影片清單連結:

更多影片請點選「播放清單」檢視。


--

【座談會資料】

主辦單位簡介:永社
〈2050 淨零轉型── 口號之外,實際動作是什麼?〉藍弋丰/思想坦克
〈打造下一座護國山脈!半導體與能源產業攜手佈局綠色供應鏈〉邱家琳/上報
〈大疫之年,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世紀機遇與隱憂〉江懷哲/端傳媒



高茹萍秘書長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黃柏彰研究員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0925「被挖角的護國群山:民主防衛與科技戰」永社新冷戰系列座談會(六)


【被挖角的護國群山:民主防衛與科技戰】
永社新冷戰系列座談會(六)

(因疫情關係,報名人數上限20位,活動將進行直播,不開放現場報名)

  本次COVID-19疫情中,各國經濟皆受到嚴重衝擊,然而台灣經濟卻有不退反進的趨勢,其中部分原因或許是有所謂「護國神山群」之名的半導體產業支撐。據媒體報導,台灣半導體代工研發技術獨步全球,佔據全球一半以上的產能,不僅是因為技術和效率好,更仰賴於全世界晶片研發者「信任」。比起中國,晶片設計商能夠相對安心的將晶片設計交給台灣,而不用擔心技術遭到非法竊取,也確保了他國科技產品廠商能夠「安全的」取得「高品質」產品料件。這建立了台灣對於其他國家在科技與經濟發展上的重要性,進一步為台灣爭取到國際地緣政治中重要的戰略角色,並讓台灣在近年「中、美科技戰」白熱化的情勢中,取得利多而遭受較少損害。從經濟連動到國安與國際關係,半導體產業成為台灣的護國群山。

  然而,當台灣仰賴護國群山抵擋全球經濟風暴時,群山的「維護」、「壯大」與「新血」也需要我們關注。政府與民間近幾年努力衝刺的能源產業,能否加入群山的行列?除了生產本身的風險,中國長期以來對台灣專業人才及握有商業機密的管理階層持續挖角,是否也會對群山的穩固造成威脅?台灣應該如何轉型現有能源產業同時發展新興綠能產業,並在衝刺科技產業之時,也能兼顧環境危害的避免,以期永續發展?科技產業中,半導體與能源產業如何攜手建立台灣的護國群山?護國群山還有哪些山崩的風險?除了「挖角」,中國還會對台灣科技產業造成什麼威脅?我們又要如何防範?本次座談會永社將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大家共同討論上述問題。

--
【座談資訊】

活動時間:2021年9月25日(六)上午10:00~12:00,09:3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A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禇婉琳
 
 
--
【座談陣容】

主持人:洪偉勝/律師、永社副理事長
 
與談人: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黃柏彰/自由撰稿記者、台灣民意基金會研究員(視訊)
    高茹萍/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藍弋丰/科技新報總監、福和會執行主任
 
時間分配:主持人10min、與談人20min、綜合討論40min

--
【注意事項】
  1. 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為配合防疫規定,本活動採「實聯制入場」「人數上限20位」,敬請完成線上報名,並務必填寫正確的聯絡資訊,本場次不開放現場報名
  2. 報名成功者將收到確認通知,如當天不克出席敬請提前告知,將名額保留給其他朋友。
  3. 敬請與會者「務必配戴口罩」,於入場前「配合測量體溫」,並以「酒精消毒雙手」
  4. 現場提供冷熱水,勿於會議室內脫下口罩飲食
  5. 綜合討論時段每人發言請以2分鐘為限。
  6.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活動後預計三週內,除事先說明不方便錄影的部分以外,將上傳座談錄影檔案、相關資料及活動記錄至永社網站,歡迎上網觀看。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沒人知道486先生被禁是不是臉書又「誤殺」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永社理事)

上報/評論 2021/09/08

知名團購網紅486先生陳延昶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自己因在臉書粉專「台灣制憲基金會TNC」粉專留下,「各位,我支持台灣獨立,台灣本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等字句,遭到臉書禁言30天,讓他怒批,「中國第二次文化大革命蔓延到台灣!臉書跟中共的微博,你分得出來不同嗎?我絕對是中共最恨的台灣人。」

486先生的貼文一出,有許多臉書使用者紛紛呼應,顯見不少人都有類似經驗。有些是看來內容十分正常的po文被莫名其妙的檢舉下架,有些帳戶則因被臉書通知違反規則、遭禁言一段時間。這些事件所涉及的主題、效果不一,但共通點是使用者無從得知臉書具體的審查管理規則,如對臉書處分有不滿,提出申訴也往往石沉大海。

從工作實質上來說,內容審查是一個相當需要知識與心力的工作,想像中,臉書的內容審查工作應該是由十分具有經驗和知識的專家團隊來執行?

可惜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臉書這幾年執行內容審查,早就遭到許多批評。包括審查規則不明、審查工作外包,除了因節省成本人手明顯不足、審查員的工作往往既血汗、又因看一堆血腥暴力等不當內容常留下心理創傷。

根據2020年的報告資料,美國臉書透過大量外包僱了約15000名審查員,這些審查員大部分來自於開發中國家,薪水和福利都遠低於矽谷的白領階級,但審查員每天平均要審查300萬則以上的po文,臉書自己承認的犯錯率10%計算,每天大概有30萬則po文的審查決定是「誤殺」。

粗估全球臉書每個月都有數億的活躍使用者,對全球言論的影響力巨大。但臉書的內容管理,實質上漏洞處處。臉書公司在網站上提出一套十分籠統的社群守則:包括暴力及犯罪行為、網路安全、令人反感的內容、誠信和真實性、尊重智慧財產權等。這套守則全球一致,但實際運作上,臉書的審查人員基於語文能力和地理區域分工,因而造成不同地理區域、不同語文系統的臉書審查標準,根本就無法統一。

大量的使用者讓臉書的內容傳播快速有效,但內容有真有假。這幾年臉書成為假訊息、不實資訊、訊息戰的平台中心,也已不是新鮮事。「劍橋分析」公司操縱選舉的案件,透過Netflix的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十分清楚的呈現,透過臉書平台可以輕易取得選民的資料,幫助選舉團隊建立使用者的個性模型,然後利用這些資料、操縱選民的行為。

除了操縱選舉的前科紀錄,臉書也常常被認為是仇恨言論的傳播中心,聯合國甚至曾控訴臉書為仇恨言論提供最佳平台,應該為緬甸的羅興亞族群所遭受的迫害負主要責任。

雖然批評不斷,但說臉書自己完全不付出努力、改善自家的平台,似乎也不公平。只是做為一間商業公司,臉書本就有成本與利潤的考量,隨著臉書的市值愈來愈高、使用者愈來愈多,力量毫無疑問的愈來愈大。區區15000個血汗工作的內容審查員,要做好全球每天幾百萬則內容審查的工作?簡直是緣木求魚。

486先生被臉書禁言,只是另一個臉書力量愈來愈大、但缺少有效制衡的又一個例子。這也是為何我們必須認真討論,在網路反壟斷的趨勢下,台灣對數位平台的政策如定位。因為這已不單單是美國的問題、或歐盟的問題,而是台灣自己要面對的問題。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中國科技公司「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永社理事)

上報/評論 2021/08/04

在美中科技戰的上一階段,美國針對中國的不公平市場競爭策略,已經開始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例如2020年針對抖音國際版TikTok平台的資料安全,促成美國公司介入併購。今年中國叫車平台公司如滴滴出行打算赴美上市(IPO)時,美國會議員也要求證管機構要嚴查中國公司的上市資料。但這些關於中國公司資安與透明度的質疑,畢竟都在法治的範圍內,因此TikTok在美提起官司勝訴,而滴滴出行也順利獲得許多華爾街投資者的青睞。

結果出乎眾多投資者的意料,美國沒有阻斷滴滴上市之路,反倒是中國政府在7月初下重手,在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之際,就宣告滴滴出行有資安、對使用者資料保護不周…等問題,無須美國政府煩心,直接斷了滴滴以及其後幾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之路。

這並非中國政府近期第一次對這些本土科技公司出手。2020年底,金融科技平台螞蟻金服公司上市前、忽然遭到監管單位約談喊停;2021年初,阿里巴巴被反壟斷法機構以「違反公平市場競爭」重罰數百億;2021年4月時,國的市場和網路監管單位,給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內的34家科技大公司,下了最後通牃,要求這些公司在一個月之內趕快自我「改正」違反競爭的行為、並應公開宣告將遵守國家法規,不然就會面臨如阿里巴巴被重罰800億元的命運;加上7月滴滴出行無法赴美上市,中國並順勢公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宣布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資的企業赴國外上市,須申報審查…

一連串的監管動作,顯然,透過各項網路安全、資料保護、以及反壟斷法的監管,中國科技公司「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另一個「政府監管」的新階段拉開序幕。

其實,中國運用監管法規「整頓」市場,從來就是得心應手,尤其對這些涉及大量數據資料的科技公司,國家力量更是如影隨形。只是,以往國家力量重在扶植本土、打壓外資,所以Google打不過百度、亞馬遜打不過阿里巴巴、臉書打不過微信、Uber打不過滴滴出行…每一家中國科技公司成長、壯大的背後,總有國家的影子。滴滴出行當年與Uber競爭,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中國不可能將廣大使用者的行車數據資料拱手讓給外資公司控制的背景下,Uber就如同許多外資公司,選擇退讓、併入滴滴出行。

滴滴出行赴美寸步難行,讓許多看好這家公司獲利的投資人,遭受重大損失。但與其說是投資總有意外,倒不如說投資人本就不應忽視中國的政經風險。正如同《經濟學人》的分析指出,在中國,商業邏輯永遠比不上政治邏輯。科技公司沒有政府支持,不可能獲利;那麼很自然的,在這一波政府嚴管赴美的力道之下,中國科技公司要出走上市,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疫情衝擊 金管會應加速開放線上會議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永社理事)

上報/政經交鋒 2021.06.01

過去一年,許多國家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人們被迫居家遠距工作、非必要避免出門,這讓需要實體群聚的產業首當其衝、苦不堪言,但長遠來看,除了讓提供各項遠距服務的公司水漲船高,也因此加速各行各業進行數位轉型。而台灣做為舉世少有的「加零」淨土,當時就有不少專家憂心忡忡的指出,台灣缺少數位轉型的動力,疫情結束後,可能會和其他國家產生「數位落差」。

不幸近日台灣疫情出現破口,雖然相比其他國家,尚算控制良好,但全國三級警戒,居家遠距的需求暴增,這也立即成為各公私部門的數位程度考驗。其中,我們看到教育部歷經過去一年的軟硬體部署,各校幾乎都可立即配合遠距上課,相較去年初教育單位面對疫情的手忙腳亂,可謂一大進步。

相對而言,我們也看到金管會於5月20日發布新聞稿,指出召開「實體股東會」會有群聚風險,決定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7條及「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及第3項規定,宣布所有公開發行公司(含上市櫃、興櫃及外國企業來台掛牌公司),自5月24日起至6月30日止一律停止召開股東會。各公開發行公司之股東會開會日期,延至110年7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舉行,實際開會日期及地點則應經公司董事會決議。

為了防疫避免群聚,金管會停止實體股東會的決定,確有高度的正當性。但不舉行實體股東會的方法有二,一是延期舉行,二是改為線上股東會。目前金管會的處置方式,或可解讀為期待7月以後疫情緩和,各公司可以依據目前的防疫規範舉行會議。但,就算疫情確實緩和下來,屆時舉辦群聚活動,反倒為疫情增添不利的變數。

因此,不論疫情狀況發展如何,7月以後舉行實體股東會,恐怕都不是最安全的選項。尤其,去年已有許多國家因應疫情、立法或修法開放線上股東會(或實體與線上的混合會議)。至少就筆者所知,2020年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covid-19指引後,許多州即修法放寬讓公司可以線上會議取代實體會議。而2020年英國也立法規定covid-19期間、例外同意讓公司採行線上會議或實體和線上的混合(hybrid)方式。倘如此時台灣開放線上會議,可參考其他國家經驗,用優捨劣,風險已較去年大為降低。

金管會曾說明目前線上會議的困難有二,首先是法律面,其次是技術面。就法律面而言,誠然目前公司法有規定,公開發行公司的股東會議不可視訊舉行,但除了修法之外,相關單位既可援引依特別條例、停止股東會召開的法規適用,似乎亦可同樣援引特別條例提出暫行處置。倘若茲事過於體大,亦可由金管會會同各相關單位(如證交、櫃買等),再提報行政院或經防疫指揮中心核定,例外於疫情期間允許線上會議。

就技術面而言,金管會曾於5月立法院的專案報告「因應防疫需求,研議股東大會改由線上召開之可行性」中,陳述線上股東會的技術困難,包括身份驗證、同步計票、同步上線與提問的執行…等。技術問題固然需要技術專家解決,但如果其他國家都可以在疫情期間,進行線上股東會的運作,顯然技術面並非無法解決。尤其台灣做為資通訊的大國,人才濟濟,難以想像未來找不到線上會議的解決方案。

再退一萬步說,就算線上會議有諸多困難,以目前延後會議的做法,更牽引諸多複雜問題需要考慮。先不說延期舉行是否影響股息權益,空窗期間董監事的決議,法律效果如何衡量?有經營權變動計畫的公司,計畫全盤打亂向誰申訴?倘若有股東因疫情不想參加實體群聚,卻又沒有機會線上參與,是否也形同剝奪了股東參與的權益?最後也是我們最不樂見的,疫情因素如果沒有解決,難道金管會要再次延期?

其實,近日金管會保險局在立委鍾佳濱督促之下,也迅速提出開放視訊投保的暫行措施。這說明金管會並非不願落實數位轉型,只是希望有周全準備再行動。那麼,未來這一個月的期間,正是金管會可以好好準備因應策略的時候了。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戴兩個口罩?民主透明是資訊防疫的解方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永社理事)

ETtoday新聞雲/雲論 2021.05.16

假訊息不是新鮮事,但緊急災難和疫情突發的時候,資訊往往混亂不明,而人們又有急迫取得資訊的需求,此時正是各類假訊息散播的沃土。宛如一個人的免疫系統下降,特別容易遭受病毒的攻擊。

COVID-19疫情的爆發正是一個典型,與此相關的各類假訊息之多、流傳之快之廣,甚至讓人們特別創造一個新辭—Infodemic。Info指的是資訊(Information),demic指的是疫情(epidemic),Infodemic組合起來就是資訊之疫。

5月15日行政院召開記者會,宣布COVID-19本土案例增加180例,雙北提升防疫程度至三級。前所未見的案例數目和忽如其來的提升防疫等級,完全符合假訊息沃土的條件。而果不其然,15日在各項社群平台中,少不了各項關於防疫、真假難辯的訊息傳播。

疫情下的爭議訊息散布

筆者舉其中一則訊息為例:15 日下午流傳一則媒體轉載某華裔醫生的臉書貼文,報導標題指台灣政府防疫觀念落後,內文轉引美國CDC(疾病防治中心)的研究報告,強調人們應該戴兩層口罩。

「怎麼樣能保護自己不被傳染呢?最重要的當然是戴口罩。而戴口罩這件事,我很少看到台灣人討論美國CDC今年二月份發布的研究報告(如附件)指出:戴兩層口罩(double masking,外層為布料口罩內層為外科口罩)可以有效減少超過90%以上的傳播。」

「這點真的很重要,在CDC發布這份研究後,所有白宮官員在公共場合都戴上雙層口罩。我在門診也是戴上兩層口罩。所以,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根據CDC的研究,雙層口罩是能更顯著預防COVID-19的。」

兩層口罩真能防疫?還是製造更多問題

以上是華裔醫師臉書上關於兩層口罩的原文,和CDC報告原文比對,只是少了一些內容。包括CDC認為實驗結果顯示,防疫重點是要讓口罩密合臉部,而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達到效果(包括在耳部打結或使用口罩固定器),其中在一層醫療口罩之外加上一層布口罩也是方法之一。報告中也提及不同方式的缺點,例如「兩層口罩可能會阻礙某些佩戴者的呼吸或阻礙周圍的視力」。

在疫情案例突增的時間點,專業醫生的意見特別具有權威。但隨著疫情進展,即便是美國CDC過去發布的口罩政策也常有矛盾,遑論是個別專業人士的意見,常會產生許多分歧。加上媒體為求點閱率未多查證即時轉載,倘若資訊接收者一時不察,可能會直覺認為台灣案例暴增是「政府沒有宣導戴兩層口罩」的「落後」所致。

人民責罵政府事小,畢竟監督政府,本來就是人民的權力。但若真有民眾不慎戴上兩個醫療口罩致難以呼吸、或是不耐久戴而產生更大的防疫缺口,恐怕就會造成不幸的結果。

幸好,這則訊息流傳之後,網路上即有許多人自告奮勇「資訊查核」,詳細分析報告內容。而台灣的防疫指揮中心也很快提出說明,依據台灣的氣候環境特性,為何戴兩層口罩是不切實際的選項。

病毒傳播鏈可怕,疫情假訊息的傳播鏈也可怕,在疫情不斷發展、真假難辨的時代,資訊透明和資訊查核,就是「資訊防疫」最佳的示範。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別只看全球化 台灣打造「綠能神山」關鍵在國產化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永社理事)

上報/環境能源 2021.05.11

顧名思義,「國產化」(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s)是強調在地的(產品或服務)成份要求,表面上看似與經貿全球化的精神相違。但放眼世界,有許多技術後進國家在發展再生能源時,都堅持各自的國產化政策,為什麼呢?

顯然,許多國家和台灣想的一樣,都希望透過國產化政策,不但發展綠電,也要同時發展相關的在地綠能產業,未來更希望可以比照現今來台競標離岸風電的先進國家公司團隊,往外輸出綠能技術和服務。如此一方面讓綠能電力從無到有,二方面也讓在地綠能產業,從無到有。一項需要鉅額金資與長期投入的大型建設,若能兼顧短中長期目標,當然最是完美。

另一方面,合理的國產化政策,對外商而言也能產生正面的效果。因為若能與在地供應鏈順利合作,外商不但可節省材料或服務的進口成本,也符合國際節能減碳的趨勢。

在理想的情境之下,達成國產化的目標,既合乎國家和產業的利益,甚至外商也能取得三贏的結果。但國產化的願景縱然美好,在現實之中,如何讓移植的外來技術落地生根,創造外商配合的誘因、協助本地廠商順利轉型,處處是難題。

因而「國產化」政策最大的問題實在於,為了因應國產化政策所規劃的制度與遊戲規則,是否能夠妥善達成國產化政策的目標,達到合理分配資源、打造在地產業鏈的結果。

誠然,在發展在地綠能產業的過程中,本土廠商要跟上能源產業結構轉型的速度,可能需要技術的精進、也可能需要公司組織的優化、甚至需要更多與外商溝通的法務與財金人才,這些都無法一蹴可幾,勢必是一段漫長的磨合過程。

就此而言,台灣並非第一個高舉「國產化」發展綠能者,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例如,法國和英國的國產化經驗,就是常被討論的成功案例。以法國為例,清大范建得教授曾於2017年為文,詳述了法國如何採行歐盟創新採購制度下的競爭性對話(competitive dialogue)招標制度、合理有效的公私協力機制、以及納入有效的特殊糾紛處理機制…等,可做為台灣落實國產化目標的參考。

而英國做為四面環海的島國,地理環境與台灣有共通之處。英國將離岸風電政策,視為整體海洋政策的一環,重視與利益關係者的溝通,有效降低風電成本、提高就業人口。工研院曾提出「英國離岸風電發展政策與策略研析」報告,總結英國政策可供借鏡者有:一、訂定專法並成立專責單位負責海域空間規劃與跨部門合作;二、建立資訊蒐集與交流管道;三、支援利害關係者協商;四、強化產業供應鏈。

不管英國、或是法國的例子,都說明了發展綠能產業,必須培養技術創新的在地人才,也亟需能與國際接軌、同時理解在地需求的法政與財經人才。在各國紛紛透濄國產化政策建立本土綠能產業時,國產化與全球化早非互相背離的命題,而如何透過創新且有彈性的國產化政策,為台灣打造一座能夠兼顧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的綠能神山,這將是台灣國產化政策真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