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活動記錄:永社2023年轉型正義工作坊(活動已結束)

顯示具有 ★美中科技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中科技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中國科技公司「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永社理事)

上報/評論 2021/08/04

在美中科技戰的上一階段,美國針對中國的不公平市場競爭策略,已經開始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例如2020年針對抖音國際版TikTok平台的資料安全,促成美國公司介入併購。今年中國叫車平台公司如滴滴出行打算赴美上市(IPO)時,美國會議員也要求證管機構要嚴查中國公司的上市資料。但這些關於中國公司資安與透明度的質疑,畢竟都在法治的範圍內,因此TikTok在美提起官司勝訴,而滴滴出行也順利獲得許多華爾街投資者的青睞。

結果出乎眾多投資者的意料,美國沒有阻斷滴滴上市之路,反倒是中國政府在7月初下重手,在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之際,就宣告滴滴出行有資安、對使用者資料保護不周…等問題,無須美國政府煩心,直接斷了滴滴以及其後幾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之路。

這並非中國政府近期第一次對這些本土科技公司出手。2020年底,金融科技平台螞蟻金服公司上市前、忽然遭到監管單位約談喊停;2021年初,阿里巴巴被反壟斷法機構以「違反公平市場競爭」重罰數百億;2021年4月時,國的市場和網路監管單位,給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內的34家科技大公司,下了最後通牃,要求這些公司在一個月之內趕快自我「改正」違反競爭的行為、並應公開宣告將遵守國家法規,不然就會面臨如阿里巴巴被重罰800億元的命運;加上7月滴滴出行無法赴美上市,中國並順勢公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宣布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資的企業赴國外上市,須申報審查…

一連串的監管動作,顯然,透過各項網路安全、資料保護、以及反壟斷法的監管,中國科技公司「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另一個「政府監管」的新階段拉開序幕。

其實,中國運用監管法規「整頓」市場,從來就是得心應手,尤其對這些涉及大量數據資料的科技公司,國家力量更是如影隨形。只是,以往國家力量重在扶植本土、打壓外資,所以Google打不過百度、亞馬遜打不過阿里巴巴、臉書打不過微信、Uber打不過滴滴出行…每一家中國科技公司成長、壯大的背後,總有國家的影子。滴滴出行當年與Uber競爭,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中國不可能將廣大使用者的行車數據資料拱手讓給外資公司控制的背景下,Uber就如同許多外資公司,選擇退讓、併入滴滴出行。

滴滴出行赴美寸步難行,讓許多看好這家公司獲利的投資人,遭受重大損失。但與其說是投資總有意外,倒不如說投資人本就不應忽視中國的政經風險。正如同《經濟學人》的分析指出,在中國,商業邏輯永遠比不上政治邏輯。科技公司沒有政府支持,不可能獲利;那麼很自然的,在這一波政府嚴管赴美的力道之下,中國科技公司要出走上市,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為何美中科技戰,台灣成全球最重要的地方!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永社理事)

思想坦克/政經漫談 2020.12.27

當選舉人團確認拜登於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人們不禁要問:過去幾年風風火火的美中科技戰,是否會因為對人事變遷,息火茶涼?但截至目前為止,多數分析都指出,拜登或許不會採取如川普般強勢的作法,但美中之間的大格局並未改變,美中之間的科技戰也不會因為拜登上台而結束。

過去幾年,除了美中之間的結構性因素,美國總統川普更讓美中科技戰的火熱化、增添了許多強烈的個人風格。不過,美中之間的科技競爭,不可能是由單一個人意志所主導。觀諸美國大選結果出現之前,川普總統一再對中國採取強硬手段以提高支持率,拜登也在競選期間再三強調自己將重振美國經濟、一定會採取更多「針對中國的強硬貿易執法行動」,可見「抗中」是大勢所趨,「屈服於中國壓力」「傷害美國利益」是兩黨候選人都承擔不起的污名。

既是民意所向,政治人物自不可能和民意唱反調。是以美國主流媒體如《華爾街日報》、或是常與川普唱反調的CNN,皆分析目前美中的貿易和科技戰的緊張局勢,不可能因為風格迥異的拜登上台就改變。主流媒體之所以分析目前美中科技戰的緊張局勢,不可能因為拜登上台就改變,理由大致如下:首先美國在現階段的科技戰中,強勢利用其掌握的關鍵技術、打擊中國科技公司,導致中國誓言投入更多資源發展自身科技強項、以突破美國的科技封鎖,因而美國必須持續在尖端科技競賽中領先 ; 其次拜登一再強調恢復美國優先,促進美國經濟與產業的成長、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性,亦有其必要。

有論者指出,美中打貿易戰、打科技戰,但其間真正的衝突點,並非貿易,而是「科技」(technology)。事實上,知識經濟時代,關鍵科技和智財本就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尤其美國經濟向來以創新、知識為主,取得科技與智財的制高點,是美國企業全球經營的強項,也是科技戰中美國能壓制中國的原因。此外,美國的大企業,既多以引領創新、掌握關鍵智財的模式而壯大,產業強調市場自由競爭,面對中國以國家補貼介入產業發展、要求外企技術移轉或以國安為名提供監控…凡此都與美國價值格格不入。是以貿易戰也可謂展現雙方於科技戰中的價值衝突。對台灣更有意義的則是,美中科技戰的持續、將指向同一個結果:台灣在美中科技戰的地位將愈來愈重要。

由於未來不管是物聯網、大數據或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其基礎都脫離不了速度更快、體積更小的運算晶片,這是晶片半導體產業成為科技戰核心的原因。而川普之前對中國華為公司採取強勢的禁令,禁止美國公司與華為交易、甚至將禁令擴大至任何使用美國技術與知識的公司,皆禁止與華為及其附屬機構交易。這樣的做法,雖然打擊了對手、但也讓美國公司也遭受不少損失。

遂有論者建議,與其直接禁止美國公司與中國公司的交易,更應該加強與其他盟國的合作,建立起對中國的技術與產業防線。至於哪些盟國在此策略提議中地位重要,在半導體業相當傑出的台灣與南韓,常常被點名。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甚至在紐時公開點名台灣在美中科技戰中是最重要的地方。因為只有台灣(台積電)一來技術優越、二來在定位上不與美國客戶相爭,比南韓的三星更具優勢。

雖然台灣在半導體產業占有相當優勢,但長期以觀,台灣仍然需要多元的產業發展:如何在未來這詭譎萬變的經濟重組時代,持續維持台灣的優勢?如果我們從美中科技戰有任何心得,那就是科技戰將成為貿易、經濟、國安的核心,掌握關鍵科技就是發展經濟的契機、也是國家安全的無形防護,而誰能努力爭取最大幅度的科技與創新,就決定了下一個世代的位置。

雖然科技與創新的領域,日新月異,今日半導體、明日也許是量子科技或太空衛星。但不變的是台灣自身的科技實力與策略定位,仍然是維持「全球最重要地方」的關鍵。

有鑑於此,日前台灣與美國完成簽署「台美科學及技術合作協定」,該協定除了強調台美雙方持續深化現有科技合作、也強調將拓展新的合作關係; 雙方合作領域除了半導體,也提到在地球科學、天文物理、長期生態研究與太空衛星…等; 尤其協定中也提到將提供迫切需要的法律框架,使美台合作推動科學研究、釋放技術及創新潛力,同時確保研究完整性和保護智慧財產權。從美中科技戰的背景而言,這項協定正反映了台美將合作、以確保台灣繼續是「全球最重要的地方」。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孟晚舟事件一週年 美中科技戰對台灣的警訊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19.12.09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37665

科技戰是美中貿易戰的重要層面,而5G的佈局則是美中科技戰的關鍵戰場,在華為創辦人之女、首席財務長孟晚舟因故在加拿大被軟禁的一週年間,我們看到美國擴大對華為的打擊力道,包括將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限制對華為出售美國製產品、禁止美企使用FCC基金採購華為和中興通訊等威脅美國國安的設備、華為手機不能內載Google安卓系統的服務…等。

但是華為也不是省油的燈,它採取了兩項策略對抗美國的封鎖。

第一是「以美國法律治美國政府」的法律戰:日前華為向美國法院提交起訴書,主張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有關禁止華為參與聯邦補貼資金專案的決定,違反美國憲法和行政訴訟法,這已是華為今年第三次在美國法院控告美國政府。前兩次分別為今年三月指控美國禁止採購華為設備條款違憲、六月控告美國商務部扣押華為設備。

第二是讓華為技術與美國脫鉤:這項策略包括尋求美國以外的供應鏈及研發自有技術。在建立多元供應鏈的部分:華為今年推出的高階手機,號稱「去美國化」,完全沒有任何美國提供的零件,改由其他外商或自家零件供應商取代。

在大幅研發自有技術部分:原本在5G的專利佈局,華為就相當積極。截至今年四月,華為歐洲電信標準協會的資料庫中,佔有5G關鍵專利共一七七九件,全球第一;第二名NOKIA公司一五五○件;第三名三星一四七四件;第四名LG公司一四五九件;第五名高通一二七三件。但若加上第六名中興公司一二三四件、第九名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五五三件,則中國系統在榜上共佔有三名。

在華為與美國脫鉤的角力中,台灣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中國為達成技術自有的佈局,勢必需要大量的高階人才,而與5G高度相關的晶片設計、半導體等產業,幾乎都是台灣的強項。在美國對中國拉起封鎖線之際,更顯得台灣人才的珍貴。

十二月初《日經》報導指出,近十分之一的台灣半導體業的研發工程師,已被大陸以三倍高薪挖走。雖說這樣的挖角趨勢早自二○○○年開始,但隨著中美科技戰的升高,挖角風愈演愈烈。從鎖定高階經理人、到直接挖走整組團隊,大陸撒下重金不手軟。這也讓台灣二○一三年為了防止營業秘密外流中國、修正《營業秘密保護法》加重刑罰,幾乎淪為具文。因為當人才外流、腦中的營業秘密自然也就跟著外流,根本無從防範。

大陸持續挖台灣的人才寶庫以補足自家產業弱點,最後的目標自然是取台灣製造而代之,完成「中國製造二○二五」的拼圖。台灣政府也有高度警覺,近年來在保護核心關鍵技術的智財和法制上,不斷強化防範。但除了防範智財外流外,可能也要多多提供留住人才的誘因,否則,智財是死的、人才是活的,人才會創造新的智財,這是最珍貴的資產。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2020防衛民主的關鍵戰役

黃帝穎(作者為律師、永社理事長)

想想論壇/政策想想 2019.08.07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785

202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提名現任總統蔡英文競選連任,中國國民黨則提名高雄市長韓國瑜參選,然而韓國瑜是唯一進入香港「中聯辦」的總統候選人,韓呼應了習近平「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獲得中國官方媒體大力讚賞。在國內,韓國瑜更獲得紅色媒體以高達7成新聞的異常比例大力支持,可以想見,2020年將是台灣人民選擇捍衛台灣民主與否的關鍵戰役。

什麼是「防衛性民主」?

二次戰前的德國,雖有崇尚自由民主的德意志「威瑪憲法」,竟讓德國人民以「民主」的方式選出了希特勒政權,而終結了既有的「民主憲政」,濫用民族主義的威權政體,不但粉碎了國家原有的自由秩序,更將德國人民帶入二次大戰的無盡浩劫。

因此,戰後的德國基本法,基於慘痛的歷史教訓,為了鞏固「民主」,而對「民主」的行使做了最後的底限,正是為了「防衛」民主不受民主結果的顛覆,「防衛性民主」在歐洲多個民主國家發展實踐,對任何牴觸「防衛性民主」之行為,宣告違憲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裁專制國家,尤其習近平修憲取消任期限制後,全球民主國家更加體認到中國獨裁政體宛如帝制。習近平主張九二共識即「一國兩制」,將使民主台灣與獨裁中國成為同一國家,必然衝擊台灣「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即牴觸民主憲法「防衛性民主」。面對世界民主國家防治中國滲透,建立民主防衛機制,台灣不能自外於國際社會。

為什麼「防衛性民主」對台灣重要? 

因為真正的民主,是不能讓民主選舉的結果,毀滅了民主。面對全球公認的獨裁中國對台滲透,2020選舉如果讓中國(紅色媒體全力支持)的總統當選,將對台灣民主產生重大傷害。

正視中國對台滲透 啟動防衛民主 

中國雖是獨裁國家,但熟稔民主國家的遊戲規則,以利透過資本市場、言論自由及民主選舉等方法,滲透甚至是操控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這是「獨裁者的進化」,國際社會已開始正視。當然,台灣受害特別嚴重。

對於中國製造假訊息介入台灣選舉,美國國會在2018年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發布年度報告指出,北京以散播不實訊息等多種手段,試圖妨礙台灣民主發展。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James F. Moriarty)也指出,外在勢力透過輿論風向、不實訊息,試圖改變台灣選舉結果,對台灣相當危險。

世界各國為防衛中國或獨裁勢力干預,紛紛以法律進行防治,這些民主國家同樣保障言論自由,尊重市場機制,但以制度特別管制中國等獨裁國家的干預,這是「防衛民主」的重要機制。

舉例來說,美國的《外國代理人登記法》,近年美國司法部即命令中國媒體新華社華盛頓分社和中央電視台的海外平台中國環球電視網必須註冊登記,美國聯邦調查局也用此法起訴外國網軍,其中有五名編制於上海的中國網軍遭到起訴。

華為案後,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聯合提案《電信拒絕令執行法》(Telecommunications Denial Order Enforcement Act)草案,禁止美國企業賣零組件或設備給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德國與法國擬以修法方式,修正電信法,以排除華為等中國企業的5G設備,以確保資訊安全。

尤其甚者,歐盟執委會亦將擬修訂《網路安全法》,禁止中國企業參與5G網路建設。澳洲政府為防治中國資金干預,推動專法《反外國干擾法》,大幅加重從事間諜活動的刑罰,避免中國對澳洲政治經濟的滲透。

當全球民主國家紛紛以法律防衛中國或獨裁國家的干預,台灣更直接面對中國的網路、媒體等各面向滲透,政府與人民自應接軌國際,防衛民主。

綜上,世界民主各國體認到獨裁中國的滲透威脅,以「防衛性民主」相關制度,防治各國民主可能受到的破壞,美國甚至提醒台灣,正面對中國透過媒體或假訊息的干預。因此,台灣人民看到紅色媒體以高達七成新聞的異常比例,支持這位唯一進入香港「中聯辦」的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我們就必須慎思,2020台灣公民是否與國際同步捍衛民主?實踐防衛性民主的普世價值。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中美科技冷戰,5G 是台灣大好機會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 2019.05.27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91509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以「新型態冷戰」描述美國面對崛起的中國霸權,從半導體到登月、從潛水艇到影音內容…各項領域,滴水不漏務必確保絕對領先。其中,尤值台灣注意的,是雙方5G科技關鍵基礎建設的佈局競逐。從開罰中興、鼓吹盟國圍堵華為、一系列針對中國公司的法律訴訟、到美國川普總統簽下「國家緊急狀態命令」,直接要求禁用「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風險」的電信設備。美中雙方在尖端科技和產業競爭的緊張關係,愈拉愈高。

5G技術由於高(傳速)、大(頻寬)、低(延遲)、巨(量資料)等特性,未來能開發的市場應用與服務,加上人工智慧的進步,比之4G世代,將有吾人現在無法完全想像的跳躍性進展。此外,新科技開啟新市場,運用得宜的話,必是一次產業轉型與經濟升級的契機。

因應5G發展,目前行政院提出的《電信管理法》草案,顛覆了傳統的高度管制思維,反映出國際產業趨勢與台灣的特殊條件,更展現政府在通傳科技產業的策略佈局,可謂一部相當進步的立法。

立法院審議中的《電信管理法》草案和舊法相比,有幾大重點:首先是開放業者「共網共建」,無需每位業者自建網路;其次,是開放「頻譜共用」,並同步修改競標規則,開放讓兩家以上業者合作競標頻譜,要求共同得標頻譜不得超過總額三分之一;最後則是將電信業者執照制改為登記制。

以上幾點修正分別對應到5G的技術與市場特性:第一,5G在硬體佈建上需要較4G綿密的網絡,對於地小人稠的台灣,勢必要考慮佈建效益和環保健康的平衡。其次,讓業者合作競標頻譜,這是完全改變了4G競標時代「加強市場競爭」的原則,顯然有欲扶植「國家級大業者」的雄心。最後,登記制讓政府管制密度降低,讓市場自由度提高。

從《電信管理法》草案,可以看到政府在5G產業發展的策略佈局,完全不同舊時代,氣象一新。但也有幾點值得注意:以現行草案而言,5G市場勢將「大者更大」,表示國內市場競爭將減少,其正當性是邁向國際市場的競爭、以及讓5G關鍵網路建設可讓更多新創、中小業者利用。有鑑於此,未來頻譜競標,讓業者得到一定比例的連續大頻寬、而非讓眾人去競逐分割小段的頻寬,將更符合草案的精神。但這勢必要配合要求業者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努力,方有正當性。

此外,未來可讓新創、中小業者以合理成本(甚至無償)漫遊5G網路,鼓勵提供創新應用與服務,以彌補國內市場競爭不足的損失。最後,通訊個資和隱私安全,與環保健康一樣,是新興法律課題,《電信管理法》草案主軸既在降低政府管制,一以貫之,在通訊個資與隱私的保障上,也應該降低政府干預的程度。

美中科技冷戰,是科技與智財之爭、也是法律與價值之爭,更是台灣產業提升轉型的大好機會。5G在尖端科技中,是既具國安戰略價值、又最有利於台灣開發的領域。如何讓相關產業往更先進的技術、更高端的價值邁進,掌握法律規格和技術標準一樣不可或缺。《電信管理法》看似冷硬、排不上熱門法案,但它將是決定5G產業架構的關鍵角色。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活動紀錄】0420「中美貿易戰,台灣怎麼站?」永社座談會


時間:2019.04.20(六)10:00-12:00,09:30開始報到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3B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三樓
 
主辦單位:永社
  
主持人:
 江雅綺/臺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與談人:
 *產業人權篇
  〈美中大包圍賽局下的科技產業〉
   藍弋丰/TechNews科技新報總監
  〈貿易自由主義vs貿易保護主義下的勞動人權〉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科技新創篇
  〈5G時代的雲端應用產業策略〉
   魯堯/是方電訊協理、台灣網路維運社群主席
  〈中美貿易戰對新創公司的衝擊〉
   江健榕/BlaySolutions 創辦人/CEO
 
*地緣政治篇
  〈中美爭霸下台灣的國際機會與策略〉
   賴怡忠/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修昔底德陷阱與美中爭霸〉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時間分配:主持人10min、與談人15min、綜合討論25min
 
完整資訊請參見:
https://taiwanforever2012.blogspot.com/2019/04/0420.html


【影像紀錄】

清單連結: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gEHi_3unev3Sqf9OaJ2yI_gEMQFcjGF_

更多影片請點選「播放清單」檢視。



【座談會資料】

主辦團體簡介
〈【華為風暴】孟晚舟遭控詐欺 江雅綺:找不到答案是華為最大問題所在〉陳依旻
〈中美的5 G 爭霸戰 台灣還醒著嗎〉江雅綺
〈中美科技爭霸 歐盟是台灣契機〉江雅綺
〈美中對峙是修昔底德陷阱還是價值對抗?〉賴怡忠
〈中美貿易戰,台灣需慎防陷入兩岸「黑天鵝」與「灰犀牛」效應〉張宇韶
〈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產業的影響與機會〉蘇孟宗、岳俊豪、葉立綸、劉名寰



孫友聯秘書長投影片


魯堯協理投影片


江健榕創辦人投影片


郭崇倫副總編輯投影片



【活動照片】


*更多照片請見永社臉書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pg/Taiwanforever2012/photos/?tab=album&album_id=2133287926754721


【相關報導】

*[台灣教會公報]永社座談會 論中美貿易戰的台灣地位
 https://tcnn.org.tw/archives/51959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0420「中美貿易戰,台灣怎麼站?」永社座談會



敬請報名:https://goo.gl/forms/t1wadTEHdOKvBDB22

2018年3月,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召開記者會,要求中國主動消弭一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這場不見煙硝的戰爭,卻劇烈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局勢。
 
戰爭至今尚未落幕,夾在美中兩大巨人之間,台灣究竟面對著什麼樣的處境?產業又要如何來因應?對於你我有什麼實際影響?對此,永社邀請橫跨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從產業、勞動、科技、網路、國際政治等面向,讓大家快速了解:中美貿易戰,台灣怎麼站?
 
  時間:2019.04.20(六)10:00-12:00,09:30開始報到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3B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三樓
 
  主辦單位:永社
  
  主持人:
   江雅綺/臺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與談人:
   *產業人權篇
    〈美中大包圍賽局下的科技產業〉
     藍弋丰/TechNews科技新報總監
    〈貿易自由主義vs貿易保護主義下的勞動人權〉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科技新創篇
    〈5G時代的雲端應用產業策略〉
     魯堯/是方電訊協理、台灣網路維運社群主席
    〈中美貿易戰對新創公司的衝擊〉
     江健榕/博士、Blaysolutions 創辦人/CEO
 
   *地緣政治篇
    〈中美爭霸下台灣的國際機會與策略〉
     賴怡忠/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修昔底德陷阱與美中爭霸〉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時間分配:主持人10min、與談人15min、綜合討論25min

  視覺設計:禇婉琳

 
備註事項:
 1. 現場提供冷熱水,為落實環保,請各位參加者盡量自備環保杯。
 2. 為持續座談會熱度,若您有飲食或如廁需求,請自行安靜前往。
 3. 綜合討論時段每人發言請以2分鐘為限(含講者)。
 4. 本場活動完畢後一週內,除事先說明不方便錄影的部分以外,將上傳現場錄影檔案及相關資料、紀錄至永社網站,歡迎上網觀看。
 
敬請報名:https://goo.gl/forms/t1wadTEHdOKvBDB22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37484876383297/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截斷網路假消息 法律戰是世界趨勢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社員)

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 2018.11.05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44442

今年十月初筆者至阿姆斯特丹開會,會中遇到兩位美國法學教授,他們問起,台灣怎麼處理假消息(fake news)?怎麼看待中國在網路上的影響力?筆者一時語塞,想不出台灣目前有哪些做法,可以回覆這兩位學者的關心。

散播虛假不實的資訊,藉以達成特定目的,自古有之,但假消息之所以成為新議題,除了美國總統川普是最大的宣傳手,更重要的是有組織性地、惡意透過網路傳播假消息,對民主社會可以造成的危害,已經歷歷顯現:從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二○一七年英國脫歐公投、二○一七年法國總統大選,以及不久前德國東部的反難民暴動…,有心人藉由民主政治中保護言論自由的規則,利用網路科技媒體的特性,低成本且高效率地強化假訊息的影響力與穿透力,以達成特定的政治目的,不但證實有效,也早就讓傳統上僅考慮主流媒體傳播形式的法規,無法應付。

美國、歐盟以及亞洲多國,都在討論如何管制網路假訊息的新形態破壞力,民主國家更為了維護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而小心翼翼。例如,德國選擇了要求社群平台審查檢舉內容的立法;而法國國民議會則在今年初步通過,選前三個月、由法官在四十八小時內快速審查社群平台內容。兩者相較,德法都針對社群平台的強大傳播能量,要求其負起更大的責任。

無獨有偶,歐盟亦在二○一八年三月發表了調查報告,提出包括要求社群媒體強制關閉帳戶、對有毒的內容農場求償,以及加強標誌網路上的不實訊息等做法。而就在上月底,英國和加拿大的國會,也聯合要求社群平台之王—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出席「假訊息」的聽證會。

由上可見,要求社群媒體負起更大的責任,已經是不可擋的趨勢。而各國之所以同時針對社群媒體,要求聽證或立法,正是因為人們逐漸了解,網路工具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認為網路世界是純粹中立的烏托邦主義,刻正深受挑戰。而早年讓這些社群平台,披著「中立第三者」的外衣、免除所有責任的法律架構,恐怕已經不符潮流。

以目前加重平台責任以截斷網路假訊息的趨勢,事實上亦對堅持優質新聞的傳統媒體發展有利。傳統媒體的衰落,和社群平台興起後,媒體只能順著演算法追求點閱率,而無法找到有效的獲利模式,有相當關係。社群平台既得到了傳播媒體內容的利潤,卻不受任何媒體責任的要求,兩者處於不對等的競爭關係 ,也早就是數位世界法規檢討的目標。此外,傳統媒體亦可以扮演網路訊息事實查核的守關角色,與其他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共同維護網路世界的秩序。例如英國BBC早就設立了網路資訊查核專責小組,臉書在美國也和主流媒體合作進行事實查核。台灣政府捨棄「假新聞」一語,改以「假消息」代替,也正確反映出這樣的趨勢:阻止網路惡意假訊息的傳播,民主國家的做法,從來就非針對傳統媒體。

放眼全球,歐盟運用GDPR的域外效力,改變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美國在美中貿易戰中,多方利用禁售令、「經濟間諜法」、行政權,甚至提出新法案,嚴控中國竊取智財與5G科技。法律戰,早就是形塑數位世界的關鍵。台灣自詡將成為「數位國家」,更應認清,數位世界千變萬化、數位法律日新月異,「放手不管」、「不設罰則」,恐怕只會讓自己成為網軍散播不實資訊的練兵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