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活動記錄:永社2023年轉型正義工作坊(活動已結束)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以「石木欽案」作為司法革新契機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思想坦克/天將奔烈 2021.01.26

1990年2月,「戰鬥的法律人」故台大法律系林山田教授於《台灣春秋》發表〈拯救司法的靈魂〉一文,內容就司法不獨立的病理分析及其診治等相關課題進行探討。這篇發表迄今近30年的論政文章,於2021年1月下旬的今朝再度翻閱朗讀,讓人感慨萬千。

首先,有關司法形象問題,該文提到:「貪污至今已成為官僚體系文化中不可分的一部分,法官自然亦無法倖免。少數法官生財有道而能在法案中找出『金條』,擁有與其正當收入顯不相當的財富,過著與其薪俸顯不相稱的豪華奢侈生活。雖然這只是少數法官的貪瀆行為,但是卻足以敗壞整個司法體系的形象,而增加人民對司法的不信賴」。拿這段30年前山田師鏗鏘有力的批判,跟今日撼動輿論的「石木欽案」交互對照,當可發現諸多長年存在法院體制裡的貪瀆腐敗,猶如被保存在一座冰箱般地,延續至今。

「石木欽案」裡,不管是有期徒刑從原本的8年重判變成4個月薄懲的「普渡慈航」,抑或是富商翁茂鍾的筆記本裡股票、宴飲、高爾夫、繡名襯衫等駭人橋段,一方面又再度驗證了山田師當年的批判乃切中時弊。另一方面則凸顯近30年來所謂的改革,就諸多真正攸關審判公信力的實質、核心課題,改善縱令有之,其幅度亦猶如冰河推移般緩慢。

2016年5月20日的總統就職演說,有關司法改革,總統蔡英文曾指出「新政府也會積極推動司法改革。這是現階段臺灣人民最關心的議題。司法無法親近人民、不被人民信任、司法無法有效打擊犯罪,以及,司法失去作為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功能,是人民普遍的感受」,並表示「為了展現新政府的決心,我們會在今年十月召開司法國是會議,透過人民實際的參與,讓社會力進來,一起推動司法改革。司法必須回應人民的需求,不再只是法律人的司法,而是全民的司法。司法改革也不只是司法人的家務事,而是全民參與的改革。這就是我對司法改革的期待」。

回顧當日,這段演說獲得相當大的掌聲,令人動容。而且其後,的確也召開了司法國是會議,匯集各方改革議題。只是4年多過去了,以「國民法官」為首的諸多司法改革措施的確陸續啟動,但人民對司法的信任,是否有顯著的改善與提升呢?「石木欽案」爆發後,答案恐怕令人沮喪。

世人多期待司法改革,但改什麼?如何改?才是箇中關鍵。山田師〈拯救司法的靈魂〉一文,不僅有精彩貼切的司法病理分析,同時也一併勾勒出革新司法之道。舉其迄今仍有參考價值者,可包括以下三點:其一,打破司法體系中階梯制式的價值觀與昇官制度,建立法官無大小、高低之分的觀念,建立法官特有的人事制度,而非沿用行政官那套;其二,廢除「辦案成績」的考核制度,強化法官的自治自律制度;其三,確實依法追訴審判少數貪瀆枉法的法官,同時尚可建立律師評估法官的制度,並對於惡名昭彰而查無貪瀆實據的法官,透過各種管道,輔導其另謀他就,使其遠離司法。

「石木欽案」演變到今天,不僅審檢層峰飽受來自各界嚴厲批判,更連帶影響大多數日夜認真辦案的法官無辜蒙塵,令人浩嘆。危機就是轉機,只要有心,「石木欽案」也可能是司法革新契機,除了4月20日前司法院承諾的「石木欽案」全面調查報告外,也期盼司法院能藉此揚棄溫情主義羈絆,勇於提出更多大破大立、務實不務虛的司改方案。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負面動員與一人式對決民主

林佳和(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澄社社長、永社監事)

蘋果日報/蘋評理 2021.01.24

2016年11月29日,立法院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罷免提出門檻由總選舉人總數2%降至1%,連署門檻由總投票人數13%,下修至10%,罷免通過門檻由投票率1/2、同意票過半,改為同意票大於總選舉人1/4,這個舉世罕見「選上艱難罷免容易」,驚駭的制度調整,數年來,從吳育昇(修正前)到黃國昌,韓國瑜至王浩宇,將登場的黃捷到不知未來「候選」名單上哪位,一波波罷免熱潮,儼然政治新貌。獨特的台灣製造,一人式對決民主。

歐美罷免針對行政首長

來自19世紀美國政治實踐的罷免,飄洋過海到各國,但「擴大範圍與行使輕易」,並非當代趨勢,談還給人民罷免權,必須嚴肅以待。在歐美民主,非因法律、而是本於政治(其實等於不需任何理由)的罷免權,多局限於針對行政首長。定期選舉,立法機關課責,公民社會監督,議題之公民投票直接民主的牽制,在在都令對行政首長的罷免,難以、或說不必要發生,然而,特別在地方政治幾均為總統制的諸國,衡諸獨攬行政權力,要節制失控或有重大政治瑕疵之首長,罷免權,仍被視為有其必要。

民意代表顯非如此:當選者是法定、不是委任代表,法律上不受選區內民意的拘束。他們沒有如首長般行政權力,立法權尚需集體合議行之,無法貫徹自己個別議題上的意志,卻也無從逃避定期選舉、輿論與公民社會監督。如在中或大選區產生民意代表,甚至可能有某種「保障小眾公共意見」效果,得以在議會佔一席之地。一人式對決,不談議題(至少骨子裡不是),只針對人身作攻擊之罷免,毫無必要,各國早早揚棄。如再加上降低門檻,可能滋生多數冠冕堂皇霸凌少數(1/4>1/4)、少數凝聚少數來幹掉多數(1/4>1/2)的奇異現象,結果,選舉從未有落幕的一天,選舉的結束,就是罷免動員的開始,不能片刻沒有政治的台灣,倒也適得其所。

要命的是,針對民意代表,這種政治過度動員下的罷免,實無其正當性。無關議題,只在乎個人,不是真正的政治,而是憑藉政治直覺上的惡,塑造對決。與通常選舉不同,在罷免場合,沒有什麼力多倍分,常見對手集結一黨力量,只為「拉下敵營一人」,瞬間台灣政治時空,好似僅為一人存在。詭譎的是:一方面當事者被放大,不斷張揚聚集其所謂個人之惡,另一方面同時被不停地縮小,處處拉高至政黨對決,當事者彷彿不重要不存在。以罷免演出之政治對決,令人歎為觀止。

政治學者對後民主、反政治的觀察,好像也能用來理解台灣的罷免。Zygmunt Bauman說,政治公共性消失、公共性區別化、個別化、私有化,公益、公平社會、共同價值的誕生場域,淪為私有化,等於集體政治行為的無力。他指控的雖非罷免,不也適用無礙嗎?私有化,如理解為「將遭罷免者個人化」,不也貼切?

Slavoj Žižek說「沒有政治的政治化民主」:到處可見抗議,展現憤怒,卻無能轉化為真正的計畫,導致政策改變,罷免,不正是以人為對象的如此演出嗎?罷免一旦為風潮,特別是對民意代表,形同特殊的政治消費主義,產生某種去政治化的吸納效應;衝突性的多元政治,越來越少,人們不關心「真正形成政治內容的政治上行為」,而是回復與揪出心中的直觀好惡,描繪敵人,不是政治對手,以敵為目標來進行動員。常見的One-Issue-Movement,單一議題運動,不接受理性溝通與折衝,只為貫徹單一主張,罷免民代,連主張都不重要,淪為更乾脆的One-(Wo)Man-Movement。

勿以偏狹民主濫用罷免

政治當然有對立,但不能淪為純粹對決的民主形式,不然將錯失形成公共意志的功能,成為政治的羅馬競技場,只剩屠宰意義。議題,政策,乃至政治形成,才是目標,不是人,至少不是那個被稀釋與標籤化的政治人物。John Dryzek說,如果民主是件好事,更多的民主想必更棒,然而,罷免,請勿以偏狹的所謂更民主,加以理解、操作與濫用。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會後新聞稿】0122「打破模糊堅守一中一台,強化體質邁向台美建交」台美新戰略記者會



美國新政府上台,台灣基進今(22)日由新聞部主任張博洋代表,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南天、台灣北社秘書長潘威佑、永社專案研究員彭至誠等獨派團體,共同召開「打破模糊堅守一中一台,強化體質邁向台美建交」記者會,針對拜登上台後的政策進行呼籲,主張台灣應展現抗中意志給拜登看,擺脫台美關係模糊造成的不可預測性,透過政策立法主動表態,記者會中也向蔡英文政府提出強化台灣體質,穩健邁向台美建交的「國安四箭」:

「國安四箭」包含法制、資安、國防、總體規畫等四大面向:
1.完成《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的立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內中資限制的修法,補上馬英九任內八年門戶大開和中國經濟侵略下的國安漏洞。

2. 整合現有資安標準,結合「乾淨網路」理念推動台灣版本的「乾淨網路標章」;強化現行政府採購、APP與電子產品資安認證程序,對各項通訊設備軟硬體檢測,打造人民安全有保障的選擇環境,在資訊安全超前部署。

3.在美國通過之2020台灣保證法的架構下,積極尋求美國對台軍售和共同演訓,維持不對稱戰力,打造刺蝟台灣。

4.比照北約成立台灣的「混合戰應變中心」,應對中國新型態的戰爭威脅。資訊時代的混合戰不再是以傳統軍事方式攻擊對手,而是以假新聞、Youtube平台和網紅代理人達到煽動分裂、擾亂民主制度的效果;台灣基進主張成立跨部會的混合戰應變中心,才能對這種新型態的威脅有效應對。

台灣基進新聞部主任張博洋表示,許多民眾擔憂,川下拜上是否會造成台美關係生變,以及美國抗中力道減弱?事實上,已離任的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去年年底就已明確表示美國的立場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後在解除美國對台交往限制後,「一中一台」作為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就算是奠定下來了,並非拜登上台就可片面改變。

張博洋說,美國此次大選發生諸多爭議,造成美國社會分裂,修復裂痕恐怕會是拜登上任後首要頭痛的事情,也因此會讓中共在美中關係上獲得喘息之機,對台灣也會有所影響,所以台灣更應該在美國抗中行動有可能趨緩的同時,展現比美國政府更積極的抗中態度,以及堅守一中一台的決心。

張博洋指出,台美關係就像踩鴨子船划水,兩方互相配合,過去川普政府踩比較快,現在則需要台灣主動踩。今天記者會的四支箭,就是要呼籲蔡政府,台灣應該主動出擊,過去台美關係的主動權可能是在美國手上,但事實上,透過台灣內部制度的建構,包含抗中法案、建立乾淨網路認證、成立混合戰應變中心等,都是我們現在就可以做的,就算拜登政權未若川普時期挺台,至少台灣也會是自體免疫力極強的抗中保壘,不論美國對待台灣安全時是否會持續「戰略模糊」,台灣人都應該透過制度改革打造抗中的「戰略清晰」,這樣才足以在中國擴張的霸權壓迫下,持續做個驕傲的台灣人。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南天說 ,台灣位於區隔自由世界與共產獨裁世界第一島鏈的中心,也是印太地區和平的樞紐,因此台灣的動態與去向,關係了全世界人民今後的前途,台灣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過去4年來在川普政府的執政下,台美關係有跳躍性的進展,朝正常化不斷前進,2020年底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公布一份民調,有 82.5% 台灣人支持台美建交,已然成為台灣人跨黨派的最大的共識。在此美國政權交接的重要時刻,雖然有準國務卿布林肯對台灣安全的承諾,以及駐美大使蕭美琴受邀參與拜登就職典禮等正面消息,但是對於台美關係鞏固的承諾,不會是僅依靠美國單方面的承諾,更需要是台灣內部自我防衛的決心,這表現在政府政策法案制定上的周延度。

台灣北社秘書長潘威佑說,蕭美琴代表四十多年來首次以官方身分參與總統就職典禮讓人振奮,站在身為獨派社團立場,我們認同小英政府以及民間各政黨、團體間懷抱的共同目標,大家眾志成城,用堅實國防政策來保衛我們的家園。在今天的記者會,我們以實際的行動站出來,表達對台派政黨間合作的支持,而對於親中勢力與中共敵國的威脅,除了更要深化台美關係的穩定與交流,站在世界民主抗中的最前線,更要守護我們的國家安全,有保障才有未來,大家一起來努力!

永社專案研究員彭至誠說,以民主國家的自由開放來摧毀民主,是中國的慣用手段。中國政權對台灣乃至全世界民主國家的威脅,憑現有法律包括去年初通過的《反滲透法》仍有所不足。上會期部分立法委員曾提出的《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內中資限制的修法,便是有效讓人民知道資訊來源的法案,卻不幸遭國民黨團杯葛。面對美國新政府交接的混亂期,中國政府對台灣民主的威脅可預期將更勝以往,因此,永社呼籲立法院各黨團及立法委員,盡速完成《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的立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內中資限制的修法,健全台灣的民主防衛機制。

--

時間:2021/01/22(五)上午09:30
地點:台灣基進黨政辦公室(台北市鎮江街1巷1號6樓)

出席:台灣基進/新聞部主任 張博洋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陳南天
   永社/專案研究員 彭至誠
   台灣北社/秘書長 潘威佑

新聞聯絡人:
台灣基進新聞部副主任 王挺之

--

永社專案研究員/彭至誠


永社發言稿:

在逐漸擺脫黨國威權的過程中,台灣人逐漸在自己的國際身分認同中找回自己,並在中國對香港一國兩制崩潰中,認知到了民主、法治的重要性。然而,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對台灣乃至全世界民主國家的威脅,也由原有的資本控制,發展成在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上的輿論操作,透過受其控制的代理人,將中國反民主的髒手,伸進民主國家所珍視的言論自由與選舉制度中,企圖透過看似民主的方式推翻民主。乍看之下,儼然是納粹的翻版,實則為進化後的納粹。

目前台灣面對這樣的威脅,僅憑著現有相關法律,包括去年初在大家努力下,通過的《反滲透法》,仍然有所不足。在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發達的當前民主社會中,民主國家的人民有權利接收各方的資訊而選擇自己的政治立場,並在民主制度中付諸行動,但他們未必知道消息來源及該消息有無可能是中國政府刻意投放的假資訊。因此,台灣需要的不僅是《反滲透法》中對於境外敵對勢力政治獻金的防堵,更需要將有關人民政治權力行使時所需資訊的來源透明化,以避免行使政治權力看似自由,事實上卻受外國勢力操縱,進而威脅民主。

去年,部分立法委員在立法院提出的《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便是能有效讓人民知道資訊來源,以利人民盡可能自由行使政治權力的法案,卻不幸未獲得足夠的支持,至今尚未通過。今年,中國政府對台灣的民主威脅,可預期的是會更勝以往,因此,永社呼籲立法院各黨團及立法委員,盡速完成《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健全台灣的民主防衛機制。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江啟臣不還黨產 蔣萬安打假球

黃帝穎(作者為律師、北社副社長、永社理事長)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1.01.19

中國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提案修正「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明定返還過去政治受難者被沒收的財產,久未公開露面的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特地表態大力支持兒子蔣萬安,認為時代在變,黨內同仁也不該食古不化。

蔣萬安提案修法,更獲得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十五名立委連署支持。但如果蔣萬安不是「打假球」,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即應速還黨產做為財源。

事實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告「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草案,除對遭受司法和行政不法的人民給予金錢賠償外,亦包括對其被沒收的財產返還,財源則規劃擬以收歸國有的不當黨產支付。媒體統計,這項轉型正義工程,將耗費國庫至少二百億元以上。

蔣萬安提案修法面對轉型正義,值得肯定!但如果只是拿全民納稅血汗錢為自己洗白?將黨國威權迫害造成的損害讓全民買單?蔣必遭唾棄!江啟臣唯有速還黨產,全面撤回無謂的行政訴訟,蔣才不會淪為「打假球」的政治詐欺犯!

大法官釋字第七九三號解釋,宣告黨產條例合憲,而黨產會以行政處分移轉國有的不當黨產已逾七百億元,但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全面提起行政訴訟,透過冗長的程序抗拒「還財於民」,導致實際進入國庫的金額不逾二千萬元,國庫根本不足以支應轉型正義所需開支。

戒嚴時期政治犯身家財產、土地遭國民黨政府沒收充公,國家至今尚未歸還,蔣萬安提案修正「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明定返還辦法,對於沒收財產,蔣版規劃「原物返還」,不能「原物返還」可用金錢折算,但卻沒有財源具體規劃,似為規避「以不當黨產賠償政治受難者」的德國立法經驗?或企圖將黨國威權造成的損害讓全民買單?

既然蔣萬安提案修法面對轉型正義,不只蔣家父子同意,也獲得江啟臣連署支持,則江主席應宣示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全面撤回行政訴訟,將不當黨產七百億元即刻「還財於民」,才不會讓蔣萬安淪為「打假球」的騙徒。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聲明】eID政策暫緩玩真的? 政府應完整說明「完備法制化」之內容


繼新竹市政府於去年底緊急退出新式身分證(New eID)試辦計畫之後,蘇揆再度拋下震撼彈,在1月11日晚間與部分民進黨立委餐敘後,媒體立即報導席間因立委對eID政策表示疑慮後,蘇貞昌院長當場允諾「同意暫緩」,並指示副院長沈榮津以院的高度統合各部會,盤點法制層面及主管專責機關,待資安等疑慮解決後,再重新啟動。隔天,內政部長徐國勇也在接受媒體時表示:「把其他的相關問題,包括立委、民間、學者所提出來的問題,做相關的盤整以後,我們會再向社會大眾宣布。」對於eID政策如此重大轉變,長期監督這項政策的公民團體們,首先肯定政府終於聽見許多來自法律與資訊學者﹑資安專家﹑立委與議員﹑律師與公民團體﹑以及人民的疑慮與批評聲浪,並在關鍵時刻似乎讓整個計畫停頓下來。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原本社會各界以為eID政策已暫時有條件地停了下來,但唐鳳政委又在1月1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試圖從防疫期間的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的使用量提高,來連結eID數位身份證的政策,並表示:「目前已展開法制、資安、與服務體驗整備。」究竟這段期間,政府不同官員透過媒體釋放出來的eID政策暫緩訊息,是否真的就是政府正式拍板的決定,還是只是又一次「滾動式檢討」且戰且走的政策變形過程?人民對此恐怕只有更多的疑慮與困惑。

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開放文化基金會作為長期監督新式身分證(New eID)政策、並高度關心這項政策是否嚴重危害人民隱私權、資訊自主權等基本人權的公民團體,發起這項聲明,並邀請許多同樣關注此一議題的非政府組織們一起連署,在此一政府重大政策轉變的關鍵時刻,呼籲政府以下各項訴求:

一、政府政策不應透過非正式的餐敘與媒體放話來決定,若行政院確定新式身分證(New eID)政策暫緩,應透過正式決策會議與對外公開記者會,完整說明究竟是哪些原因讓政府暫緩這項政策?暫緩的期程?暫緩期間政府的作為是什麼?法制層面的範圍與具體事項是什麼?資安與服務體驗的整備指的又是什麼?

二、若行政院已透過正式管道宣佈政策暫緩,就應歸零思考。我們主張行政院應廢止換發計畫、並廢止「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案建置管理辦法」,從政策源頭就以保障人民隱私權、資訊自主權為基礎來整體規劃eID數位身份證之政策。

三、eID數位身份證政策涉及層面廣泛,並非只是跨過「形式合法性」門檻,靠專法規範與設置專責機構就能解決、或者僅靠資安防護就能解決,我們呼籲行政院應從治理的角度,重視資訊「治理」的重要性。該有如何的資訊治理,需要更完整的議題盤點跟紮實的公民審議過程。

四、最後,我們呼籲政府應根本地徹底檢討「一人一證,一證一號」制度,並保留「身分證與自然人憑證分流」的可能性。


新聞聯絡人:施逸翔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政治犯賠償障礙:行政法院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1.01.15

促轉會日前預告「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草案」,規劃未來在行政院下設基金會,專責處理政治犯財產返還及權利回復。至於錢從哪裡來?則規劃擬以收歸國有的不當黨產支付

從德國處理黨產經驗來看,二○○六年德國收回前東德獨裁政黨之不當黨產金額約十六.五億歐元,其中約九億歐元按人口比例分配予德東地區邦政府,並撥出七千五百萬歐元成立「SED獨裁政權重新評估基金會」,另每年自政府預算挹注約五百萬歐元推動下列項目:對東德統治的歷史研究、教育推廣;設置檔案館及圖書館,保存與獨裁政權有關的歷史文物;提供政治受難者及家屬心理創傷療癒及法律援助;促進國際轉型正義研究及交流。前揭促轉會以不當黨產作為財源設計,堪稱公允。

只是要注意的是,德國法院的法官們乃經「除垢」工程洗禮,與台灣不可同日而語。目前所有不當黨產回收的現實障礙,一言以蔽之,就是行政法院的若干法官。詳言之,黨產會以行政處分移轉國有的不當黨產已逾七百億元,惟綜觀四年來,不僅受處分相對人往往能獲得行政法院給予停止執行的「特殊寬厚對待」,本案審理也嚴重牛步化傾向,甚至有李玉卿等七位北高行法官提起黨產條例釋憲,而使得訴訟長期延宕,導致實際回收金額不超過兩千萬元。

即使司法院於去年八月做出釋字七九三號解釋,肯認黨產條例合憲後,行政法院若干法官作為「不當黨產回收絆腳石」角色,是否已轉變?讓人懷疑。尤其觀乎日前最高行政法院將救總列國民黨附隨組織案發回更裁,其理由空洞弔詭,為發回而發回,顯示最高行政法院若干法官,依舊蔑視轉型正義,視釋字七九三號解釋意旨為無物。

促轉條例裡,本有促轉基金設計,但因為實際回收的不當黨產過於稀少,無法支撐運作,所以行政院迄今仍不允許該基金設立。「空轉的促轉基金」作為前車之鑑,若「不當黨產回收絆腳石」持續發功,則所謂賠償「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的崇高理想,終將只會是空中樓閣而已。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兩件針對美國國會入侵事件的不當類比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思想坦克/天將奔烈 2021.01.12

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在本月6日下午持械硬闖國會大廈,並侵入眾院議場,試圖阻止國會議員確認拜登為下任總統。經武裝衝突後,闖入群眾旋遭驅離。這是美國國會大廈首次發生群眾因選舉相關問題大舉入侵的事件。根據稍後媒體報導,這次衝突造成5人死亡、52人被捕。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於7日再度就該事件發表談話,並形容此為美國史上「最黑暗的其中一天」('Dark Moment' in Nation's History)。

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以世界上國力最強的自由民主國家自詡,傲視全球。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所引發的諸多負面政治動亂,看在世人眼裡,的確令人唏噓不已。只是若干借題發揮、別有所圖的不當類比與評論,也紛紛在陰暗角落滋生,混淆公眾視聽,應予明辨。

小心來自中國的紅色大外宣

首先最受人矚目者,就是批判「美式民主」不餘遺力的中國官媒與其在中國境外的附和者們。從學術角度來看,制度是中性的、不可能是完美的。美式民主本存有諸多問題;尤其又貿然移植到他國時,往往更是破綻百出。這方面學術論文可謂汗牛充棟,並不新鮮。只是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全民上網的網路時代裡,當以華文作為關鍵字於Google搜尋「美式民主」時,諸多猛烈批判的核心源頭,並非來自於學術研究,而是中國官方,並透過各種途徑大量複製傳遞,在網路華文世界裡發揮鉅大影響力。

舉例來說,針對前述國會遭闖入事件,《人民日報》評論以「千瘡百孔的美式民主更是體面盡失」形容。這句暢快漂亮的批判,筆者以Google檢索共約有 5,310 項結果,且數量持續增加中。中國官方在華文網路世界「帶風向」的恐怖實力,由此可略見端倪。

至於將把2019年7月「反送中」示威者進入香港立法會事件與這次美國國會闖入事件相互類比者,源頭亦是來自中國外交部。慣於使用華文網路資源的多數台灣人,對此若不予謹慎提防,則將不自覺地一點一滴陷入名為「紅色大外宣」的心靈陷阱內,不可自拔。

比擬太陽花學運佔領議場:馬英九忘了「九月政爭」?

另一個不當類比,則來自於台灣內部。尤以前總統馬英九辦公室於本月8日主動對外發言,將美國國會遭闖入事件與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相互掛勾,藉此點名批判現任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與立法院長游錫堃對美國國會暴力事件保持靜默云云,最國人令人側目。

有一種幸福,叫做忘記。馬英九對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如此念念不忘,有其政治上脈絡可循。遙想2008年馬英九輕鬆勝選總統,且國民黨亦掌握國會半數席次。氣勢如日中天,一掃國民黨2000年大選首次失去政權的頹敗恥辱。2012年總統大選,又以過半得票率勝過蔡英文,且國會方面依然完全執政,執政基盤極為穩固。

2016年大選結果,國民黨失去了中央執政權、更首次失去了國會多數黨地位。箇中關鍵因素,包括馬英九在內的許多國民黨人,大概會怪罪於2014年3月的那場太陽花學運,並把這場當年突如其來的學運當作情緒宣洩、自我療癒的出口。歷史,可以說是一連串因果構成的連鎖。沒有2013年「九月政爭」,就不可能讓隔年3月的太陽花學運如此發展。

一手釀成九月政爭、以致連鎖導致2016年失去執政江山的核心人物,就是馬英九自己。拿太陽花學運背黑鍋,掩飾己過,並不厚道。詳言之,「九月政爭」的導火線緣起於立委柯建銘所涉的「全民電通案」。

1997年柯建銘擔任全民電通公司總經理期間,被指控以友人支票跟全民電通換現金,涉嫌挪用全民電通1200萬元,遭到檢方以背信罪起訴。之後,法院一、二審皆認定柯建銘涉案事證明確,依違反《商業會計法》判柯建銘6月有期徒刑、得易科罰金。惟至2013年6月高等法院更一審,改認定柯建銘是向全民電通借款,並無指示或干涉作帳等不法,且至今全民電通仍握有債權並未受損,改判柯無罪。

本案承辦檢察官林秀濤經研究更一審判決無罪理由後,決定未提起上訴,致令本案無罪定讞。惟2013年6月間最高法院更一審判決本案無罪後,柯建銘與王金平通話卻遭特偵組監聽。檢察總長黃世銘於2013年8月及9月間持相關通話譯文情報親赴總統府,與總統馬英九面報。其後,總統馬英九遂以特偵組違法洩密所得之監聽情資為基礎,同年9月8日於總統府召開記者會,以「侵犯司法獨立最嚴重的一件事」、「台灣民主法治發展最恥辱的一天」等語嚴厲譴責王金平,並質問「如果這不是關說,那什麼才是關說?」云云,很顯然地,是馬英九主動發動這場「國民黨籍總統VS.國民黨籍國會議長」的頭人內戰。

對於擁有調度軍警等武裝公務員的政府而言,即使重要辦公處所遭一般民眾侵入佔領,終究有辦法迅速予以排除,恢復機關秩序與運作。美國如此,台灣亦然。王金平作為當時的立法院院長,絕對有權力與實力指揮警方迅速排除攻佔國會議場的太陽花學運相關人士。

只是2013年「九月政爭」的手法玩得太粗劣,馬英九錯估法律與訴訟情勢,無法藉由開除黨籍方式迅速將王金平拉下立法院院長寶座,閃電戰成了消耗戰。隔年318學運時王金平堅持不動用警察權驅離學生判斷,一方面不但為其博得了名聲,另一方面更是回敬給馬英九發動「九月政爭」的「加倍奉還」。

倘若沒有2013年「九月政爭」,2014年3月學生長期佔領議場、立法院不行使警察權強制驅離的景象,恐怕難以想像。倘若沒有讓學生長期佔領國會議場,則這場學運所蓄積的能量就不可能如此鉅大,撼動國際。倘若沒有這場學運,國民黨2008年以來建構的穩定執政大好江山,也不至於崩壞至此。

「萬般有罪,罪在朕躬」。看到美國國會遭闖入事件,想起了太陽花學運的馬英九,其實最該檢討的對象不是民進黨人,而是2013年「九月政爭」時犯下的諸多誤判與過錯的自己。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0130「新任美國總統對台立場與未來台、美、中關係」永社新冷戰系列座談會(三)



為配合防疫規定本活動採實聯制入場

  疫情蔓延全球,美國總統大選影響國際局勢,中國對台灣的「混合戰」驟然加劇。乍看之下,2020年糟糕地令人絕望,但在這些黑暗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對台灣而言不可忽視的機會。

  2020年初中國政府向全球輸出的疫情與對此毫不負責任的行為,讓西方世界進一步意識到中國新帝國主義滲透世界的野心。世界各國開始質疑中國在國際場域聲稱台灣為其領土的謊言,更明顯地感受到紅色資本與其威權髒手,已伸進各個自由民主國家之中,影響著民主制度。在西方民主國家中,「前任」美國總統川普率先強硬出手,反制中國政府的「混合戰」,對於多年來處在抵禦中國新帝國主義最前線的台灣而言,似乎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終於等到美國的明確支持,這些支持具體有些什麼呢?

  本次選舉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當選總統,同時於參眾兩院取得多數席次,因而全面執政,這是否將導致上述的支持破滅?面臨這樣的變化,台灣要如何持續與國際合作,以應對來自中國科技、法律和資本的「混合戰」攻勢?在現下的國際情勢中,台灣是否有機會在獨立建國的路上更進一步?針對「新任美國總統的對台立場」與「未來台、美、中關係」,永社邀請相關學者、專家舉辦座談會,希望能夠和與會來賓及社會各界共同探討。

活動時間:2021/01/30(六)上午10:30~12:30,10:0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台灣制憲基金會 會議室 
台北市松江路266號3樓,捷運行天宮站一號出口,匯豐銀行旁252巷進入)
主辦單位: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視覺設計:禇婉琳
 
--
 
【座談陣容】

 致詞人: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台灣制憲基金會常務董事 

 主持人:王思為/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永社理事
 
 與談人: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
     賴怡忠/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謝佩芬/民進黨國際部副主任、前聯合國外交官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時間分配:致詞人5min、主持人10min、與談人20min、綜合討論25min
 
--
 
【注意事項】
  1. 由於中共肺炎疫情影響,為配合防疫規定,本活動採「實聯制入場」,人數上限15位,敬請完成線上報名,並請務必填寫正確的聯絡資訊。報名成功者將收到確認通知,本場次不開放現場報名
  2. 敬請與會者「全程配戴口罩」,並於入場前「配合體溫測量」,以「酒精消毒雙手」。若有發燒(額溫≧37.5℃)或呼吸道症狀者,建議您就醫且在家休息,請勿入場。
  3. 現場提供冷熱水,為落實環保,敬請自備環保杯;離開會場時,請您協助將紙杯等垃圾帶走或依分類丟棄。請勿於會議室內脫下口罩飲食
  4. 敬請將行動電話保持靜音模式或關機。中場無休息,若有飲食或如廁需求,請自行安靜前往。綜合討論時段每人發言請以2分鐘為限(含講者)。
  5. 本場活動完畢後預計三週內,除事先說明不方便錄影的部分以外,將上傳現場錄影檔案及相關資料、記錄至永社網站,歡迎上網觀看。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活動記錄】1219「永社年度研討會:主權鞏固與民主防衛」



        【研討會資訊】

        活動時間:2020/12/19(六)下午13:30~17:35,13:0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TIPLO台灣國際會館四樓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禇婉琳


        【活動流程】

        13:00~13:30 活動報到

        13:30~13:40 開幕致詞

         致詞人: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13:40~15:10 場次一:戰鬥性民主

        *主持人: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引言人:
         張雁翔/律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法學博士、永社社員

        *與談人:
         廖福特/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永社監事

        15:10~15:30 茶敘休息

        15:30~17:00 場次二:美中局勢下的科技戰與台灣安全

        *主持人:
         尤美女/律師、前立法委員

        *引言人: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與談人:
         洪偉勝/律師、永社副理事長
         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兼所長

        17:00~17:35 總結暨閉幕致詞

        *主持人:
         鄭文龍/律師、永社常務理事

        *與談人:
         尤美女/律師、前立法委員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研討會完整資訊:



        【影像紀錄】

        影片清單連結:

        更多影片請點選「播放清單」檢視。



        【研討會資料】

        永社年度研討會:主權鞏固與民主防衛 會議手冊

        【場次一:戰鬥性民主】
         引言稿
         〈言論自由與仇恨言論─兩種民主模式的比較與嘗試〉張雁翔
         〈建立民主防火牆─言論自由與防衛性民主〉張雁翔
         〈仇恨犯罪與言論自由〉張雁翔
         〈美國例外論與言論自由〉張雁翔
         與談稿
         〈歐洲人權法院與防衛性民主〉廖福特

        【場次二:美中局勢下的科技戰與台灣安全】
         引言稿
         〈美中局勢下的科技戰與台灣安全〉江雅綺
         與談稿
         〈民主防衛:科技戰與台灣安全〉蘇紫雲



        張雁翔律師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林佳和教授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洪偉勝律師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活動照片】


        更多照片請見永社臉書相簿:

        防國家濫權 「天網」明確法制化

        羅承宗(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

        蘋果日報/火網評論 2021.01.05

        武漢肺炎疫情險峻,當防疫人力與資源有限時,政府有效運用各種新興資訊與通訊科技輔助防疫措施,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本屬無可厚非之事。但台灣既然作為民主國家,也不能忘卻要透過合乎民主原則的立法程序,制定法律並授權政府依法進行防疫措施,藉此防範國家濫權。

        指揮中心使用的電子防疫平台與電子圍籬,並非GPS定位系統,而係透過基地台訊號取得特定人及其手機的約略所在位置。

        對此,個資取得方式與使用等諸多疑義,立法院於去年(2020)4月間曾邀司法院、法務部等機關列席,就「政府以資訊國安為由採用電子監控系統並追蹤手機,是否侵犯自由人權與侵害隱私?應如何確立合理明確的法律界限?」進行專題報告。其中,司法院的觀點值得省思。

        司法院首先強調,以國安為名的通訊監察公義與隱私權的權衡,「國家若採取限制手段,除應有法律依據外,限制之要件應具體、明確,不得逾越必要之範圍,所踐行之程序並應合理、正當,方符合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之意旨。」包括獨立、客觀行使職權的審判機關之事前審查,指的是法院核發通訊監察書。由此可見,電子監控系統之目的與程序與顯然與《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不符。

        用概括條款是便宜做法

        其次,司法院列舉《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第1項及第58條第1項第4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7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5條及第16條等條文,為「其他採用電子監控系統並追蹤手機『可能』的法源依據」,卻也語帶保留而未正面肯定。

        再者,針對外界對這些措施可能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的批判,司法院僅重申釋字第594號、617號及第690號解釋意旨,強調行政作為應有法律依據,「一般受規範者可預見,並得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甚至在結論部分,則再次強調「政府機關之行政行為,如有涉及限制人身自由及隱私權時,應有法律依據,並踐行合理、正當之程序」,值得繼續討論與檢視。

        即使到現在,電子圍籬尚非現行法令裡存在的專有詞彙。電子圍籬是一種由國家公權力發動的通訊監察作為,但居家隔離與檢疫追蹤顯然與《通訊保障與監察法》監察的犯罪嫌犯不同。防疫非常時期,指揮中心引用《傳染病防治法》、《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個資法》等相關條文,認為電子圍籬監控屬於有效且必要的合理方式。只是從法律解釋的角度來看,究竟《傳染病防治法》第7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7條的概括條款,能不能延伸至作為使用電子圍籬的法律依據,也不無疑問。

        無可諱言地在實務上,行政機關濫用概括條款執法的事例頗多。例如有關電子煙的管制,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常以《菸害防制法》第14條「其他任何物品」作為處罰依據。但是這種援引寬鬆運用概括條款的便宜做法,時而被認為違反法律保留原則與行政罰法上的處罰法定主義,而曾遭行政法院挑戰。

        一樣由概括條款衍生而來的電子圍籬監控爭議,倘若被帶上法庭,恐怕也無法迴避適法性乃至合憲性的質疑。這或許就是前述司法院報告持語帶保留立場的理由。

        亦已有學者提醒,這類監控具高危險感染者(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48與58條)做法,雖可有效防疫,但主管機關應盡速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26條,訂定疫情監視、預警、防疫資源系統的具體實施辦法,特別是電子圍籬監控的配套措施(損失賠償、切結書、居家服務需求、期滿後個資處理方式等),在符合法治原則下謹慎使用,而不是持續以概括條款放行防疫監控而無具體規範。

        電子圍籬配套法令空白

        從法制層面來看,以上建議頗有見地,只是到今天為止,關於專門針對電子圍籬的明確配套法令仍屬空白,令人浩嘆。

        電影《魔鬼終結者》裡的「天網」相當賅人,幾乎摧毀了人類文明。指揮中心1年來勞苦功高,在此成功基礎上,防疫跟法制化絕非彼此對立概念,唯有建構更明確、更完善的法令規範,才能讓這場險峻的防疫戰爭,走得更理直氣壯。